张 兵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现状进行分析,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危机 诚信教育
一、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诚信失去了它本来自身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不诚信
一是部分大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没有及时认真的复习,甚至有些学生作业也请人代做以至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将毕业论文直接从网上下载,仅改署名,原文只字不改就上交了。
三是大学生中以不诚实手段获取分数的现象严重存在。考试分数高低是衡量人才标准与就业起点水准的重要标志,因而就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以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分数,同时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补考要交补考费,补考不及格还要重修,重修时要交重修费。
2、大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不诚信
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言而无信;借同学、老师的钱不还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到附近的商店、饭店赊帐,毕业时就逃之夭夭。
3、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
一是自荐材料的虚假。大学生为了能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过程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采取涂改学习成绩证明、伪造虚假的就业材料,还有的学生凭空杜撰一些社会实践经历等。
二是面试中自我拔高。有的毕业生在面试时夸夸其谈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
三是大学生中签约后随意毁约。有的毕业生视“就业协议”如一纸空文,或签约后不到用人单位报到,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消减诚信危机的精髓和灵魂
1、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传统的道德规范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一直作为不可或缺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品质被历代先贤所重视,并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倡导。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总而言之,诚信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诚实无欺;二是相互信任;三是信守承诺。
2、诚信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
诚信之“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处事实在等含义。“诚”的基本要求就是承认事实,尊重事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为人处事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里的“实际”既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环境实际,也包括人自身以及他人的客观实际。“诚信”之“诚”就是要承认这些客观实际 ,不隐瞒、不歪曲、不夸大、不贬低。毛泽东同志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中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励,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邓小平同志也着重指出要“老老实实”,反对“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这一切都说明“诚信”、“实事求是”这种科学态度是多么的重要。
3、诚信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诚信”之“信”的本义是求真、守信,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信守承诺、履行诺言等含义。“信”的关键是“信守承诺”之“信守”,“履行诺言”之“履行”,“信守”和“履行”都是动词,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把自己的承诺付诸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承诺”,践行“诺言”。
唯物辩证法认为: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他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否认意识的能动性,那是否认人的主观努力的宿命论。信守承诺、履行诺言不是要喊出来,而是要做出来。所以,我们要按照“诚信”的要求,扎实苦干,力戒空谈,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诚信”题中应有之义。
4、诚信是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要使社会关系这张大网健康存在、有序发展,就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诚信”这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之所以是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在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赋予了人区别一般动物的特殊品格,反过来人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诚信”在社会关系中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形成公正、公平的行为方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个人而言,只有接受“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制约才能得以生存。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德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既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中国入世后的必然选择
加入WTO后,法制和诚信教育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WTO将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个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及其规则之中,而且我国还对该项服务贸易做出了承诺。因此,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服务应当而且也必须遵守WTO的有关规定及基本原则,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制教育”。但是,仅仅从法律的层面上认识WTO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这些法律的伦理层面上解读WTO的相关规定及其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认识WTO,并在实践中真正实施它们。WTO的相关各项规定及其基本原则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或其基础是什么呢?本人认为,基础同样是诚信。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诚信, 缺乏信誉,充斥着虚假和欺诈,这些非歧视、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等原则又怎能在现实中得以实施呢?因此,迎接入世的挑战,必须加强诚信教育,WTO既呼唤法制教育,也呼唤诚信教育。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根本
大学生正处在各种观念、态度、品质、习惯形成并逐渐定型的关键期,正是培养诚信品德的良好契机。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甚至使其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经济犯罪的年轻化、智力化趋势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青年走上犯罪之路除了受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外,从其内心深处来探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夯实诚信这一道德基石。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更凸显了“诚信”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诚信知识理论教育方面,必须应用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素质教育。其中,诚信在传统伦理中作为道德修养的起点、方法、目标和评价标准,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注入崭新的时代内容,将忠诚祖国和人民、忠诚党、忠诚事业等思想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始终。
(2)大学生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诚信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殊的使命决定大学生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诚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只有坚守诚信,才能保证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也才能取信于民。市场经济本应是一种信用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发展成为信用经济,需要有良好诚信道德的市场主体,而这一市场主体只能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3)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借用儒家经典《大学》将大学之道阐释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只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操,教育才达到最高境界。大学是知识阶层最集中的机构之一,也是产生新一代知识阶层的摇篮,大学的本质要求它必须遵循道德准则、负载道德理想、培养道德人格。诚信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作为人的立德修身之本、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大学培养的人缺乏诚信意识,漠视诚信道德,甚至成为失信者,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
(4)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状况决定了加强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诚信缺失将使大学生很难在踏上社会后立足和发展,但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令人担忧;考试中的代考、陪考、抄袭、夹带;学习中的迟到、早退、逃课、代人签名、抄袭论文;求职就业中提供虚假信息、随意毁约;以及生活中的不守承诺、言而无信等等。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一旦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批判,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诚信度都将随之降低,势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07SJD71005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国务院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林伯海:《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8期。
[3]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9期。
作者:
张兵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