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现状,对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了推敲和梳理,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分工的必然指向,更是从机制创新的高度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必然选择,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辅导员 角色冲突 职业化 专业化
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的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协调、研究者等角色于一身的复合角色。这必然导致辅导员不同角色间的冲突。
(一)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
1、教师角色与干部角色的冲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是政府在制度层面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明确。管理干部是对组织而言的,强调层级性,开展工作需要权威性;而教育注重教学相长,强调师生的平等与互动,接受学生的质疑与反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只有使学生“敞开心扉”才能有的放矢;而强调层级与权威,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辅导员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存在冲突,究竟要成为管理的权威,还是成为教育的专家,他们往往犹豫不决。[1]
2、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冲突
辅导员处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结点位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若干个婆婆领导下的一个媳妇” ,“不少辅导员深感活得太累,没有真我” [2]。教务部门期望辅导员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保卫部门要求辅导员协助做好校园稳定工作,宣传部门要求辅导员引导好大学生的思想,学生工作部门期望辅导员完成好就业、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等各项任务。这些不同的期望,使辅导员角色行为发生矛盾,引起角色冲突。
(二)辅导员的角色内冲突
1、职业成果模糊与个人成就需要的冲突
辅导员的劳动成果具有隐含性和延时性。他们在改变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成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辅导员容易“陷入角色成果模糊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矛盾冲突中”[3]。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告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就宣告结束[4]。辅导员的工作则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因此,一部分辅导员会感觉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缺乏成就感,造成角色冲突。
2、渴求尊重与缺乏认可带来的冲突
现实中,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由于自身的投入和奉献太多,他们很希望学生能理解他们,社会能尊重他们,学校能重视他们,但是在现实中,辅导员的高投入、高付出,并没有带来高回报,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5]根本原因在于辅导员角色的脆弱性,他们不可能像医生和律师那样用行业术语来捍卫自己的角色特征,导致辅导员劳动价值与社会地位相背离而对岗位失去兴趣,加剧角色冲突。
二
辅导员角色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面对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既不能惊慌失措又不能漠然视之,应该客观分析、正确认识。
(一)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适应角色要求。
辅导员通过对自身角色冲突的了解和分析,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行为,不断审视自己的角色形象,不断衡量自己的角色扮演能力,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和正确,从而更好地向角色要求靠拢。
2. 有利于辅导员体验成功的乐趣。
当辅导员顺利地解决了冲突,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意义不仅表现为在客观方面产生的积极效果,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内心感受的升华。这种内心感受是取得突破时获得的成就感、创造感。冲突的解决过程越痛苦,这种成就感就越强烈。“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的。”[7]
(二)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消极作用
1.角色冲突可能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面对角色冲突,辅导员易于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从而丧失工作积极性。甚而至于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法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8]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辅导员对有效解决角色冲突失去信心,或者解决角色冲突超出了辅导员的个人能力。
2.角色冲突可能诱发辅导员角色转变。
辅导员的情绪、情感在角色冲突作用下常常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任由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工作厌倦,成就感降低。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工作厌倦的心理状态相混合时,就会减低工作驱动力,导致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转岗便成为自然的选择。这也是近年来辅导员显性流失速度减缓,隐性流失速度加大的原因之一。辅导员应聘人数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获得工作机会的辅导员一旦有机会离开这个队伍,他们丝毫都不犹豫。
3.角色冲突可能造成辅导员的工作倦怠。
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是影响其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现实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新的、多元角色期待的出现,使得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更为凸显。由于辅导员角色责任的弥散性、社会对辅导员角色期望的多重性、辅导员角色行为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辅导员角色冲突成为一种典型的情境。角色冲突无法调适时,辅导员就会感觉力不从心、左右为难,在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压力情况下,辅导员必定心力交瘁,从而引发工作倦怠。
三
应当考虑从机制创新的高度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那就是以辅导员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理念和思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诸多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
关于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种职业,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高校辅导员还算不上是一种职业。如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理由在于,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作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9]。另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是一种职业。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至此,高校辅导员的专职队伍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种职业不仅获得了政府制度上的认可,而且成为近几年许多研究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影响其职业化的关键。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向专家化发展,专家化道路应该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同时,对于正常的职务性流动和因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人员的流动应当畅通。
(二)辅导员专业化
辅导员职业应进一步划分专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国外高校辅导员分类非常详细,既包括专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也包括兼职的……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在过去的50多年里没有进行过分类,统称为政治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开展专业学习、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各种辅导,是一种综合性角色,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结果多数人很难达到,往往成为‘万金油,缺少专业特色。”为此,对辅导员职业“鼓励专业细分”。[10]
“高校辅导员职业划分专业的标准可以有两种取向,即工作取向和学理取向。”[11]按照工作取向划分,随意性较大。按照学理取向划分,它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专业划分造成的不良影响。根据学理取向,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至少应划分出三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
按照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要求,专职辅导员应当以上述三个专业为主进行配备,兼职辅导员和所管理的大学生同专业为主配备。这样既能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方向,也能保证辅导员的流动机制。当然,这一切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贯彻和落实。必须汇聚组织、人事和学工等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否则,“文齐武不齐,各唱一台戏”,就会大大消解各方的善意和努力。
要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从业人员也要有专业化的水平。通过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最终形成统一的职业化规范,掌握较高的职业化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培养,不断朝着“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迈进,因此,辅导员“专家化”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
参考文献:
[1].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08)52-54.
[2].黄赐英等: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J].大学教育科学,2008,(1)65-68.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5.
[4].[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13-226.
[5].陈素权.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6),105-107.
[6].朱永东.教师角色冲突的二重性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2 (12),78-80.
[7].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50.
[8].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4):111.
[9].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 220.
[10]. 罗公利等.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63.
[11].江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划分问题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7-120.
作者:
秦天堂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