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的手风琴作品训练的研究

2009-09-28 02:06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训练

张 欣

摘要:自20世纪初手风琴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创作水平与演奏技术已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它的国际地位已不容置疑。本文将通过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手风琴作品在高师教学中的分析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热爱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使他们树立起继承、弘扬民族音乐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者,

关键词:民族特色 手风琴作品 训练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寄托了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梦幻与理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结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保护、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是高师教育应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本文将通过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手风琴作品在高师教学中进行分析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热爱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使他们树立起继承、弘扬民族音乐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者,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手风琴基本功练习部分。作为一种乐器,要想掌握其弹奏技巧,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基本功练习,练习曲不仅能对手风琴的技术、技巧进行全面的训练,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时代、流派、风格的音乐审美观念。目前高师手风琴学生使用的练习曲大部分是由车尔尼钢琴练习曲改编而来。平心而论,车尔尼练习曲在解决手风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车尔尼练习曲是西方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出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果让外来的文化审美观念在学生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势必就会压抑以致排斥自己民族的文化审美观念。因此,从学琴的基础阶段就尽可能多地接触我们自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在基本功练习中大量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风琴小曲或能训练某种技巧的中国乐曲片段,既能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接触、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基本功的目的。比如,选用大量的由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歌曲作为学习手风琴的入门训练,将由我国优秀的民族乐曲改编的手风琴曲其中的片段作为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将乐曲中模仿琵琶弹奏的旋律部分作为轮指的训练,将根据钢琴曲改编的乐曲作为复调技能的训练等等,

2、手风琴乐曲的选择。手风琴为西洋乐器于1926年传入我国,那时能够演奏手风琴的人也寥寥无几,中国手风琴乐曲的创作几近空白,基本上是以演奏现成的外国乐曲为主,只有《花好月圆》等几首以民歌和民间乐曲改编的中国手风琴曲得以流传。

六、七十年代是我国手风琴事业繁荣、昌盛的时期,一批优秀的手风琴作品如《牧民歌唱毛主席》、《我为祖国守大桥》、《打虎上山》等得以问世。这些作品不仅昭示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手风琴曲的诞生,而且孕育出了一批在今仍颇富盛名的手风琴表演艺术家,如王域平、张自强等,为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风靡全国的少儿器乐热使我国的手风琴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我国手风琴演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个时期,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突破。一批中国手风琴作品在取材、寓意、审美意识等方面十分注重民族风格的渗透,因而为手风琴音乐赋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如《傣家欢庆泼水节》(杨铁钢曲),乐曲运用手风琴波音、倚音、双倚音等手法,模仿葫芦丝的声音,营造出我国傣族人民的生活氛围,旋律时而平稳柔和,时而热烈奔放,既有细节刻画,又有概括描写;既有情绪对比又有速度变化,生动地反映出我国傣家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为我们展现出栩栩如生的民俗音画。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苗岭情》(李建林曲)、《春节序曲》(李未民改编)、《布衣寨的春天》(韩树林曲)等。这些作品真切地再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审美情趣,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的新的变化。手风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音乐的民族性和国际化问题,是任何一种乐器得以发扬光大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手风琴也不例外,到本世纪初已经有大量的具有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风格的乐曲。通过大量分析、弹奏这些技法新颖、风格独特、形象鲜明、情趣高雅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自愿地为弘扬、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为民族特色的歌曲配伴奏。

音乐的艺术形式是乐曲内容最直接的体现。中国音乐作品以其独有的旋律、曲调等手法,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调式、旋律结构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国北方地区蒙古族音乐多用民族调式——“羽调式”,旋律结构多吸收蒙古族长调因素,曲调简明朴素,节奏舒展、曲调悠长、气势宽广,乐句结构上下规整,体现出草原民族粗犷豪放的个性,宽广的胸怀,同时也体现了草原民族独特的审美内涵。而江南地区的音乐多采用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点,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组成的复调式音乐,轻柔、明媚、婉转、清新的旋律手法,颇具江南地区婉转流畅的音乐风格,运用中国民族调式独有的韵味,成功地表现出江南水乡那种悠闲、恬适的田园风光。通过对一首歌曲的歌词、曲调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它的风格、情绪、体裁之后,就要确定这首歌曲的调性、调式,然后再根据调式选择和弦。我们可以把调式比喻成一个民族,而和声便是适合该民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民族色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那么不同的调式也有不同的和弦选择。只有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写出与歌曲水乳相融,浑然一体的伴奏。

在伴奏上织体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来突出歌曲的民族特色。比如蒙古族的乐曲,它具有辽阔的草原气息,伴奏音型较舒展,但蒙古族又被人们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它具有粗犷、勇猛个性的音乐。在伴奏中也常用草原牧骑的几种节奏律动;又比如朝鲜族乐曲,它的节奏往往来自长鼓舞的鼓点,跌宕迂回,活泼灵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音乐艺术如繁星闪烁,节奏音型也可谓千变万化,这要靠我们平时多学多听多积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摸索。

手风琴演奏西洋音乐的无穷魅力, 深深地吸引着热爱它的每一个人。手风琴民族音乐意识的觉醒, 带来了手风琴艺术的春天。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精品创作、演奏的震撼力与国内外琴坛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 以56 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宝藏做后盾, 必然会在手风琴领域及高等艺术学府, 营造一个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让手风琴民族音乐创作与演奏艺术的民族化, 更加灿烂, 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李遇秋手风琴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8

[2] 宋立权.手风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3] 滕矢初.穿越艺术.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作者:

张欣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训练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