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鹏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民生新闻最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基本特性就是民本取向,就是要用“平民视觉”关注民生疾苦,用灵犀来传递和表达人文关怀的思想,在新闻对民众生活及生存状态的切入与拓展中,实现新闻功能的延伸,并且最大努力促进具体的新闻事件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效果。做好民生新闻,对于党报来说,是为了巩固、扩大和发展自己的市场,不断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三贴近”;而对于一名党报记者,则是不断增强自己基本功、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更是党报记者的必备课。
转变民生理念,拓宽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就自然想到民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花鸟虫鱼等生活琐事,就想起老百姓身边的平凡事、麻烦事、稀奇事。其实这种理解还没有走出“小民生”的囹圄。民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固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但地市党报的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须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扩展题材范围,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性,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纵观柴达木报在民生方面的报道,确实是少之有少,而且民生方面的报道基本都停留在“小民生”类,在提升报纸的可读性上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既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停水停电、看病上学等,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比如房地产、金融、汽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新规的出台,对民众的生活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党报应该及时站在民生的角度对这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进行权衡、包装,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大众。从“民生”的角度解读和诠释“国计”,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党报的“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农民群体,扩展民生新闻的报道视野
广大农民是地市党报的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也是地市党报需要关注的重要对象。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特征的民生新闻,自然不能忽视和淡忘了这一群体。可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不少人将“民生新闻”限定在与城市居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被边缘化了。一些报纸将民生新闻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对于农村和农民却很少涉及。取悦市民,忽略农民,导致了民生新闻报道视野狭窄、局限性大。比如柴达木报,由于条件所限,报社记者无法经常性地下到周边农村,去挖掘、去报道农村的好新闻,而只限于在市区活动,因此在农村民生反映报道上有着极大的缺憾。我们应当认识到,民生新闻忽略了农民,是与我们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有所背离的,其后果必然是失去这一部分人数众多的党报读者,使党报的影响力下降。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民生”中的“民”应该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农民是最需要媒体关注的一大弱势群体,地市党报应该把 农民的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状况很好地表达出来,要关注与农民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对农民有一定帮助的信息点,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如果我们能够把农民和市民一样看待,均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主体,那么,民生新闻的报道视野将更加开阔,内容将更加丰富,影响将更加深远。
坚持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
在读者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民生新闻注重民众想看、爱看的内容,强调新闻的趣味性是可取的。但现在一些党报依然沿袭社会新闻的报道方式,过多迎合市井趣味,将民生新闻的报道触角主要集中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上,对家长里短、奇闻怪事等都详加报道,有的甚至热衷于对个人隐私的曝光,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新闻变成琐闻,导致民生新闻的品位低、色调暗, 从而影响了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民生新闻虽然与社会新闻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都注重以趣味性赢得读者,但民生新闻应与社会新闻区别开来,它应摒弃一般社会新闻中的个人隐私、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一面,着眼于社会新闻中严肃的一面,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应加进更为丰富的营养,应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新闻的选择应从人出发而非从事或从物出发,应体现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解决、反映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问题,尤其是牵涉政府关心的,而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只有这样,地市党报的民生新闻才能远离平庸与低俗,减少“垃圾新闻”,增加“绿色新闻”,不断提高民生新闻的品位。
丰富报道形式,增加民生新闻的高度和深度
翻开一些地市党报,我们看到许多民生新闻是事无巨细、堆砌式的报道。一味追求“短、平、快”,使民生新闻报道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浮光掠影,无暇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如柴达木报2009年对海西州德令哈市出租车乱收费一事进行了报道,但内容基本上是对乱收费一事表面报道,而没有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如为什么会存在乱收费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报道出现了片面性、不深入的问题。党报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浮浅,增强其影响力,就不能简单地就事报事,有什么报什么,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是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必须站在党报特有的高度,采取科学的操作方式,注重思想性强的深度报道,实现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转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意味着什么,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以高度取胜”、“以深度取胜”是提升党报民生新闻品质的一个重要保证。
增强大局意识,使民生新闻更加贴近生活
大局意识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面对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面对改革开放中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地市党报能不能准确地宣传好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是对党报的严峻考验,归根到底,也是对党报记者大局意识的考验,也是对党报记者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考验。大局意识不是空喊口号。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必须关注大局,了解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要做到这一点,党报记者就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熟悉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只有大局在心,才能保证不会偏离大局,在报道关乎民生新闻时记者心里有个度,使民生新闻的主线围绕大局而展开。大局不是高高在上,不是空有理论。党报记者树立大局意识,还必须深入采访,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分析。譬如,要报道社会各方落实科学发展观,仅凭简单的数字堆砌,写起来会枯燥无味,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要真正地报道好这个大局,就应该去基层,去现场,去挖掘能体现大局精髓的新闻事件。大局更不是“报喜不报忧”,树立大局意识还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极大地增强党报的权威性。上为政府分忧,下替百姓解难,既发挥好党和政府“喉舌”作用,又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做好党报记者的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海西州柴达木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