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校漂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9-09-28 07:30陈毓麒李鸿浩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陈毓麒 李鸿浩

[摘要]由于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校漂族”队伍迅速扩大。本文分析了“校漂族”存在的利弊。建议通过积极实施“引导工程”,扎实开展“管理工程”,逐步完善“保障工程”,以促使毕业生尽快就业。

[关键词]校漂族;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需求人数下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及附近,“校漂族”呈现扩大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校漂族”的定义及类型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仍住在学校及附近,没有明确社会身份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与大学存在某些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大学资源的社会人员,他们构成了一个与高校密切相关的特殊群体。

2009年3月,我们对杭州市高校集中的下沙、滨江和小和山三大高教园区发放了关于“校漂族”的调查问卷2200份,回收2056份,其中有效问卷1912份。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将在杭“校漂族”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上进型。所占比例最大,他们主要是为了考研或准备出国。二为暂缓型。他们主要是在就业压力下,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位,于是频繁地更换工作,“漂”在学校与社会之间。三为逃避型。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但不想过早地步入社会,在校园里得过且过的一类人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节奏而消极地逃避社会的一类人。四为经济型。他们生活在学校周围主要是因为住在学校附近既经济又实惠。五为创业型。主要包括开店族、代理族、SOHO族等。创业项目投入小,以在校学生为消费对象,收入稳定。

二、“校漂族”产生并扩大的原因

1、“校漂族”产生并扩大的宏观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2002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的出台,在客观上促进了“校漂族”成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向来注重学历,在受调查者中,认为考研可以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的占28.57%;认为考研可以提高个人素质的占17.35%。可见,有近一半的受调查者对考研持鼓励态度,“考研热”成为“校漂族”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校漂族”产生并扩大的微观因素

(1)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在分析了社会形势后,结合自身具备的条件,寻找到很多的理由支撑他们的“校漂”之路。

(2)就业观念的转变。在工作待遇上,有33.67%的受调查者希望得到高薪、丰厚待遇的工作。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规划上的高期望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间的巨大反差,这是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校漂”念头的内在因素。

(3)校园依赖心理的加强。从心理学上讲,对于毕业生来说,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已俨然成了他们最能够依靠和信赖的家,他们把大学校园作为自己角色转换的缓冲带。

3、“校漂族”迅速扩大的时代特征

(1)“高校扩招”的持续。根据教育部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到2008年毕业生待业人数达到100万以上,毕业生待业人数扩大了三倍左右。

(2)“金融危机”的突袭。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及附近,通过自由撰稿、网上开店、打临时工来赚钱,直接导致了“校漂族”队伍的迅速扩大。

三、对“校漂族”利弊的理性思考

1、“校漂族”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毕业生向社会过渡。“校漂”的生活不至于使他们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产生太大的落差。

(2)有利于提高大学教学资源利用率。比如现在的高校,除了考试期间,周末很少有人在教室自习,“校漂族”的存在提高了大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有利于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当社会需求相对饱和时,一部分“校漂族”作为社会后备资源被“储存”起来;当社会需求增加时,这部分人很快就能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

2、“校漂族”的消极影响

(1)加重自身和他人心理负担。25%的受调查者认为“校漂族”处境尴尬,会产生自卑心理。37.5%的受调查者认为“校漂族”队伍的扩大,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加大学校管理难度。在受调查者中,认为“校漂族”人员复杂,不便学校管理的占44.39%。

(3)造成国家人才资源浪费。要想更好地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毕业和就业的各环节就必须到位。

(4)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找不到工作的“校漂族”容易把原因归结于国家和社会。他们愤世嫉俗,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四、建议及对策

“校漂族”现象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要从对“校漂族”的引导、管理和就业保障等方面制定对策。

1、积极实施“引导工程”

一是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这要求高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加强两种教育的结合。二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健全大学生的心理,才能有助于解决“校漂族”问题。三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要指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四是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帮助毕业生从根本上就业,而非单纯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五是加强高校招生宏观调控。对个别专业设置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也能一定程度地减缓就业压力。六是培育新型就业领域。支持和引导更多的毕业生面向西部、农村、社区等最需要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2、扎实开展“管理工程”

一是实行规范化管理。专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按申请出国、复习考研、求职择业等不同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工作单位。二是开展就业心理服务。学校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心理普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能力,让“校漂族”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求职中的挫折。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可以将“校漂族”纳入工作范围。鼓励他们在学校附近开展“小额创业”,帮助他们建立以高校学生为消费对象的创业项目。四是提供必要生活服务。为解决“校漂族”的生活困难,如针对准备考研的“校漂族”,可划分固定寝室出租给他们,并为其办理借书卡、饭卡等。不仅有利于解决“校漂族”的实际困难,还有利于学校对这一群体进行统一管理。五是建立自律组织。学校可帮助“校漂族”建立自己的管理及服务组织,成立“考研俱乐部”、“创业俱乐部”、“出国留学俱乐部”等,使“校漂族”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3、逐步完善“保障工程”

一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二要改善就业见习制度。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完善保障相关政策与制度。三要实施贫困毕业生帮扶计划。对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可为其办理《就业援助证》,享受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等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四要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管。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持,“校漂族”自然会为谋生而停止“校漂”生活。五要制定有效服务就业的地方性法规。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性法规,统筹大学生就业工作,明确相应的制度保障,扫清障碍,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祁靖.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2]昌兵.浅议大学生就业“校漂族”的利与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