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 李 霞
[摘要]本文探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量农民工返乡,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提出对农村改革的新思路:第一,重新认识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第二,构建现代农业的新框架;第三,建立农村金融的新体系;第四,提供农民需要的新型服务。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改革;金融新体系;农业新框架
农民工是活跃在城市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的力量,他们与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进步密不可分,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且在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占大部分。农民工入城就业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直接意义。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失业被迫返乡,返乡后农民工何去何从,是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现状
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面对金融危机时,首先受冲击的是经济结构中金字塔的最上层,比如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打击,危机的影响也逐渐向下波及到各个产业领域。
而在我们中国,首先不是冲击金融行业,而是制造业,尤其是以纯粹加工制造出口、赚取微薄加工费的企业。直接的风险承担者除了制造业的老板之外,其次就是农民工,他们不得不返乡。在这一波的冲击中,如此大规模的“失业”,政府付出的代价几乎是零,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工处于“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候鸟式”流动状态,其返乡行为始终与其外出行为长期共存,从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所以政府不用为农民工承担直接的风险。
农民工的产生是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户籍制是产生农民工的根源。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把全国人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部分,把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排斥在分享社会资源之外(农民工在劳动产业制度、社会福利、子女受教育及自身的培训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农村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城乡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因此造成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务农收入低,为了顺应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法制观念均相对落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了农民工只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想着沿海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对民营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轻纺工业考虑不多,忽视了它对当前阶段巨量人口的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暴露出产业结构问题,另一方面暴露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问题。而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直接体现民生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对经济社会各方面也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农民增收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压力:在农民增收方面,本来农民土地收入是固定的,以打工收入为主体的工资收入来源几乎为零;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差,难以吸收大量的返乡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和就业;社会稳定压力方面,大量的返乡农民工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对农村和城镇的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潜在不利因素。
二、深化农村改革新思路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深化农村改革也就是对农民进行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方式,在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已接近极限。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现实压力下以及资本逐渐代替劳动力的社会发展影响下,对农民工的职业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经济未复苏之前,农民工已返乡,并且出口制造业的经济复苏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此时,农民工目前也有必要从身份认定、职业发展来给自己重新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做好返乡农民工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式。
1、认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新关系。第一,政府不只是农业的扶助力量,而是农业的组成部分。政府不再袖手农民失业,而是千方百计的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明确主攻方向。第二,政府不能把农民看成一个统一的群体,而应该把农民细分成许多个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同,按照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提高农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第三,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发动农民组织民间团体,共同管理,组织农民到农民组织中去。当前农民自我发展、自主致富的愿望都非常迫切,随着农民群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我们要通过团体组织强有力的思想宣传工作,促进经济好而快的发展。第四,政府不再与农民具有经济上的纠纷,随着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取消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综合改革措施的出台,农民群众对中央政策的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所以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2、构造现代农业的新框架。第一,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要求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产业互为发展、互为支撑、三产联动,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理念。第二,土地规模化并不是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土地规模化不是建立在土地上的,而是建立在服务上。粮食生产是一种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即往往用较少的劳动力和较多的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产单位。在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农户若生产粮食就可以耕种几百亩或更多的土地,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而现实情况是劳动力太多,而土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就会遇到困难。所以农民搞合作就要换一种方式,使合作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的服务领域,包括产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中技术服务、生产后的农产品流通,甚至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在这些领域,农民可以通过合作获得大规模集约经营的好处。第三,土地流转是一个市场化的规律。一般来说,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土地的出让、转包、转租或者农民之间的土地置换,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目前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已经弊端百生,生产效能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产力不能得到解放是很大的问题,因此改变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必然的趋势。
3、建立农村金融新体系。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信用社的金融业务基本上在收缩,农民现有的金融服务需求事实上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得到满足,这是农村改革中的最不足之处。在分析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先明确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然后再实现其功能。金融体系从功能定位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银行金融、合作性金融、保障性金融、民间金融以及其他市场性金融服务。他们的实施主体和承担的功能也不相同。政策性金融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其功能是从事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的制度,沟通融洽地方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及农村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农村税收调节机制。合作性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合作银行,其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家庭生活性贷款,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性金融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保险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农村信托租赁业务及农村证券经纪业务等。民间金融的主体是民间金融组织,是一种纯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具有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与正规金融形成强烈的互补效应,提供农户间、农村企业间、农户与农村企业间的小额信贷,强有力的促进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未来农村金融体系中除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之外,还会有农村保险、外资银行、农村信托租赁业、农村证券经纪业等,不能简单的把城市中的金融发展模式直接移过来,必须把金融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植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4、提供农民需要的新服务。第一,政府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多元化务工信息交流平台,将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就业信息,通过政府的渠道,与农民工实现信息共享,既可以达到政府促进就业,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沉淀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工正确的自主择业,有利于实现政府、民工、企业等“多赢”的局面。第二,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职工的差异急待解决。城乡二元分化制度是农民工无法获得同等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完善其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助于稳定农民工队伍、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第三,各地政府和机构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组织就业、有偿输出、长期跟踪、监督保障,对农民工的培训延伸至综合素质培训,开展以人文、励志、职业生涯规划、传统文化等为内容的培训,促进农民工再次融入城市。第四,组织农民工回乡创业。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利用农村金融新体系,申请贷款,利用当地资源和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小城镇经济。
[参考文献]
[1]满相忠,路燕.基于金融功能范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建构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04.
[2]王风青.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三农论坛.
[3]范雷,田丰,朱艺.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趋势.中国新闻网,2009.04.09.
[作者简介]
任婷婷(1986-),安徽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在读.
李霞,河南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