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于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文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完善机制,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方面,提出了探索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
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说过:“人并非天生就是政治动物,而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不断确立的。”党中央国务院“16号文”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到实践育人的高度,各高等院校应该统一认识,严密组织,切实贯彻,认真探索,完善机制,建立社会实践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实践机制的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社会实践之路。
1.1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1.2有利于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课堂学习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使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培养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地点和服务对象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1.4有利于提高素养,培养品质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接触。他们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老师。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融洽地与周围的人们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实践的困难面前,要求大学生们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
1.5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逐步从“学生角色”变为“社会角色”,初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这是大学生就业和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充分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拓展综合素质,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这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2.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
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未形成科学的考核机制,因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多数是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2.2缺乏整体的规划
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还缺乏一个总体设想和长远的目标规划。一般都在每年暑假期间抓一抓,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实践活动的主题也是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难以形成规范化管理。
2.3缺乏稳定的活动基地
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能促进基地的育人效果的发挥。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为此四处奔波,活动区域有较大的随意性,社会实践场所较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达不到实践教育的效果。
2.4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经费问题是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原因。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没有提供专门资金给予支持,而是临时由组织单位向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得到批准的经费也是很有限的。往往各院系只能从有限的学生活动经费中挤出一点来解决。严重影响到院系和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社会上很多单位由于嫌麻烦,更怕增加负担,也在客观上给大学生实践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3.提高认识,完善机制,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再认识
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高校实施专业教育的要求。其次,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制定较为完善的的配套政策,鼓励大学参与社会实践。
3.2拓宽实践视野,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各高校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敞开思路,把实践活动切实放到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可组织学生社会调查,让学生获得对社会的感性认识,组织科技文化服务,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工作,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生产实习、生产劳动能有利于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弥补专业理论学习之欠缺,等等。
3.3加强基地建设,寻求就业机会
建立和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争取社会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挖掘整合社会资源以及创造良好实践环境与寻求就业机会的有效措施。因此,高校应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本着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的原则,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要加强高校与基地的合作,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以此为载体,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和科研调研,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和良性循环。
3.4建立组织机制
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身先士卒,大力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其次,要明确目标,确定主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实践上来。再次,要做到点面结合。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相当数量的学生必须回到当地参加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一是要有过程管理,有组织保障和机制来鼓励和约束他们。
3.5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制定社会实践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明确规定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要求,并记入综合测评体系;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指导教师,应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的核算范围,同时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作业绩等方面考评的重要依据。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社会实践新内容,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律的新形式,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新手段,不断探索灵活、有效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刘张飞,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35-137.
[2]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段喜春,常金奎.文教资料.2005.32,7-9.
[3]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建设.王秀成,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70-72.
[4]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刘慧丽.现代企业教育.2007.2,97-98.
林宏秋:男,副研究员,广东商学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