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探究点”的实践与思考

2009-09-28 07:29王美萍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设兴趣问题

王美萍

摘要: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准探究点,该文为此提出了注重实效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探究;创设;有效;兴趣;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化学课堂有效探究,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积极作用。笔者的实践体会如下:

1.激发驱动“探究点”的思维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空气》教学时,我提出:谁能捕捉空气,“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探究课题。面对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着手。我设置台阶:如何捕捉到本班级教室里的空气?这时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1:用一个塑料袋抓紧,赶跑袋中的空气。然后在教室里松开手,张开袋口在教室里跑一圈。当塑料袋鼓满时,扎紧袋子。这样我就捕捉到了我班级教室里的空气。[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表示赞同。]

生2:拿一针筒,先把栓塞向前推,排尽空气。然后到教室里后拉栓塞抽入空气。

生3:拿一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教室后,把水倒掉,教室里的空气就会进入瓶中。……

回到课题:如何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学生由于受到上一个问题的启发,并在老师适时的引导下,设计出了如下方案:在第一个集气瓶上塞双孔橡皮塞(连接导管和分液漏斗),另一个集气瓶先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当从分液漏斗中加水时,第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就通过导管进入了另一个集气瓶中,当集气瓶中的水排尽时,就成功地将一个集气瓶中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

2.正确定位“探究点”的思维含量

思维是探究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探究点应具的一定思维容量。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试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一节缺少思维含量的化学课,一节缺缺乏智力挑战的化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上是一节好课。所以,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考,问题选择要关注问题所蕴涵的思维含量.实践告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的积极探索。若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提出“二氧化碳为什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问题,这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太多的联系,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若问题太容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氧气能跟木炭反应吗?”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看一下书就知道结论,探究的价值也不大。

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一定要准确定位探究点的思维含量,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展示一用过的铝锅,问学生:铝锅表面不是很光亮,是不是没清洗干净呢?要不要用钢丝球把表面那层灰白的东西擦掉呢?表面那层物质又是什么?对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自然引起学生对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况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化学源于生活,教学中把有关问题情境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渴望探究其原因的心情自然而生。这样的探究点才是最具探究价值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有效创设“探究点”的真景实意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和内在需求,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只有创设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习“保护空气”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镜头:

1943年美国洛杉矶200多万辆汽车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

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2004年我国海南地区前两年出现蝗灾实例,画面上捕杀蝗虫的“天敌”减少,政府派飞机喷农药控制蝗灾,农药污染了农田、河流等环境,

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或看或思或议,接着教师组织讨论下述问题: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人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以真实事故为背景,能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珠,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有效创设探究点的真景实意是探究之源,教学之活水。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常常是一种实际问题,即问题不是脱离具体情景的抽象描述,而是源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能使学生在一种具体情景中主动提出并加以解决的,这样就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信念、认知主生联系和共鸣,便于工作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探究。

4.准确把握“探究点”的深广度

事实上,设计课堂探究的数量要适度,探究问题的深广度也要合适,从学习效果来看,需要探究的问题太多或太少、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太多、太长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难免会给出学生的学习带来负担和产生干扰;太少、太短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学习“CO2制取的研究”时,教师在完成教材上规定的探究实验后,增加探究的课题:CO2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提出问题〕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基础上,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氧气和氢气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那么,CO2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呢?

〔作出假设〕学生通过氧气和氢气制法的比较、分析、回忆、猜想会提出多种假设:可用排水法收集;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既可用排水法收集,叉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科学探究〕方法1:学生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二氧化碳,再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然后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伸进集气瓶口检验。方法2:通过查阅《无机化学》、(何家傅编著)知道101kPa、273K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0.88体积的CO2,CO2稍溶于水。从理论上分析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收集;查化学教材中有这样的叙述:“CO2溶于水生成了碳酸。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CO2和水。”查阅资料发现只有不足4%的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况且碳酸易分解又生成了CO2,所以对于制取大量的CO2来说,CO2少量溶于水的损失就微不足道了。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探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得出以下共识。(1)CO2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用排水法收集。(2)化学教材中只介绍了CO2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是留给我们的探究课题。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多种形式,只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才能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4.

[3]杨小微.综合课程及其动态生成.[J].学科教育,2002(12).

猜你喜欢
创设兴趣问题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