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009-09-28 07:29吴慧清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化学课堂教学

吴慧清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正确的知识迁移学习方法和迁移能力培养,对学习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者对创设“好奇”情境、揭示客观事物规律、运用实验探究等方法作了有益探究,实践证明有效启发、促进、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迁移能力

“教师不先教,先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在尝试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克服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的一些弊端,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知识迁移却起到了架桥引新的作用。这是潜伏于知识技能应用背后的一种思维理路的发展轨迹,如何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谈一些实践体会与同仁共勉。

1.创设“好奇”情境,启发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独立思考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条件之下进行诱导、激发,才能充分发挥它。因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仍然需要有一个思考的“着力点”,诱发点。在化学教学出示“好奇”问题,此时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探究学习盐酸的性质时,可展示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鸡蛋分别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同学们产生了好奇。通过一个小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可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内动力。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纷纷展开讨论,通过实验进行了层层“解谜”,很自然,盐酸的一些性质和主要用途等内容也就轻松的为学生所掌握。

在实践中,出示“好奇”的尝试,成了学习迁移的外在的诱因,成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有了“疑惑”的驱使,也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引,使学生从蒙昧中惊醒,使其飘忽的思维有了确定的方向,从而推动他们思维的涟漪,步入知识的海洋。

2.揭示客观事物规律,促进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突出和拓展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的学习迁移,不仅仅停留在解答老师出示的尝试题的水平,而需要在思维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实行迁移的升华,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例如,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教学片段如下:

2.1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再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虽然做过此实验,但在此时重点不是在铁的性质,而在于金属和盐的反应上。

2.2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会提出“金属与盐溶液都能发生反应吗?如果不是,有怎样的规律呢?”等问题,然后教师提供基本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添加,以使结论更可靠)。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到理论依据。

2.3讨论总结,延伸拓展:在上面教学内容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以再提供实验事实,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又被挑起,此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信息,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探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事物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

2.4升华结论,迁移应用:如果学生能够接受,还可以继续深入,“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结果又会如何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更好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好奇,驱动学生寻找、推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迁移的知识汇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学习带来了不少方便。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表层上来讲,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的系统化;从实质上来讲,从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轻轻松松地学习化学知识,在快乐中走向思維的缜密。

3.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知识在迁移中逐渐走向了体系化。这只是外观性相的表现,而其真正的潜在的却是在这种迁移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1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但这一观点立即遭到学生2的反驳: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学生一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学生3说: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4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学生5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学生6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的酚酞试液,再逐滴加盐酸,看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方案2:在盛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再逐滴加氢氧化钠,看颜色变化。

实验方案3:先取氢氧化钠溶液,测pH值,再逐滴加人盐酸,测pH值。

实验方案4:在一试管中滴入2mL左右NaOH溶液,插入一支温度计,读数;再滴入2mL左右HCl,振荡,再读数,观察温度变化。

实验方案5:将1中的溶液加热蒸发,直到大部分水被蒸发掉,待其冷却和结晶。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和迁移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在发展中培养了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

以上是笔者的体验和尝试,我们认为做一个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有心人,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善于总结和提炼,就会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化学课堂走向精彩,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龙,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朱莉,赵永胜.浅谈新形式下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2003,11.

[3]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化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