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英
课堂教学中满堂提问,虽然能给课堂制造一点热闹的气氛,但对学生来说,这是短暂的“外在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内驱动力”。这种无思考价值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设置的圈圈内,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力,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
1.在矛盾点思考
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尖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穷人》一文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因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又忐忑不安,仅仅是怕丈夫打她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救了车夫并不感欣慰,反而变得严肃,甚至深深吸了一口气,为什么?等等。让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就会明好处、长思维、促创新。
2.在转换点思考
语言转换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进行新的表达,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转换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转换中创新。转换的方式有换地点、换人物、换时间、换顺序、换思想、换语境等等。
3.在求异点思考
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思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的思维有异于普能人。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才,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可让学生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4.在空白点思考
大凡文质兼备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这在创作方法上也称作“熔筐艺术”。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这一段,作者巧妙布白,情节简单。为了深化学生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培训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中让学生思考、想象那时河岸上的具体情景,以“芦花村里的人听到了几声枪响跑到了河沿上”为开头,写一段话。
5.在模糊点思考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体牲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
6.在疑难点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质疑问难,一是要大加鼓励,二是要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7.在细节点思考
文章的细节像藏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才能见到花朵的美丽。如《第一场雪》写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松柏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对此,教师可提问:“毛茸茸的东西怎会亮晶晶?”“蓬松松的东西怎会沉甸甸?”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体会到了银条和雪球的形象给予人们的特殊质感。像这样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燃起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