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星灿
一、单元复习导航
1. 单元定位。
本单元知识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重点和难点之一,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从大气运动来看:主要考查大气基础知识及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值一般在4~10分之间;从地球上的水体来看:复习的主要内容有水资源、水循环、水资源补给、水动力等,这些问题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其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本单元是地理自然因素最多,相互影响最复杂的部分,它涉及自然地理中的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等圈层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等地理运动现象和规律,实用性强,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题型多样,分值在6~12分。
本单元气候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特征相互关联;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洋流的分布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2. 考点精析。
大气运动部分的主要考点:“大气的热状况和气温”,考核内容上侧重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近些年来逆温现象的考查出现频率增多。考核形式上,往往以等温线、区域图等为信息平台考查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大气的运动”,主要考查大气运动的成因,风向、风力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大气环流原理及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特别要注重对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培养。“天气与气候”,历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往往以天气形势图的形式,对气候异常现象进行逐个分析,考查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2009年高考对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的考查有所增加。
地球上的水体部分的主要考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洋流成因、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体补给类型的判断。
陆地环境部分的主要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岩石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常以读图综合分析题形式,结合重大的地质事件或地质灾害,考查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利用地形剖面图、示意图等考查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其实践意义;利用地形剖面图、示意图、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与地形,地形与河流等;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考查较少,但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都是忽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而造成的,在今后备考中应重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复习与训练。
3. 备考策略。
(1)近年来对大气环境的考查,形式上仍以气温、气压或降水等因素的等值线图或判断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或点状变形图的考查为主。在复习中应注重夯实基础,重视大气因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侧重于对大气运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注重一些新题型的突破,如以热点区域、现实地理现象为背景,来分析不同地域气候特征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
(2)依据水圈各知识板块之间的纵向联系,理清主干知识线索,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如陆地水体类型→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掌握水循环的类型、过程,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图表巩固记忆,加强理解,重点了解洋流的意义。
(3)加强读图、析图训练,如各类地质构造示意图、外力作用形成的景观图、自然带部分规律示意图等。就陆地环境而言:必须突出地质构造,注意与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如地质构造在找矿、找水、交通运输中的意义。运用地理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等。
二、重难点攻关
知识一利用关联图考查三类岩石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1. 地壳物质循环关系图解。
例1. (2009年江苏卷)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B. ③C. ④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①
B. Ⅱ——③
C. Ⅲ——⑤
D. I——⑥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理解。图1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
答案:(1)D (2)A
知识二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 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例2.(2009年海南卷)图2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2,完成下题。
造成该地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 流水、沉积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D. 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地平(海拔在20m~40m之间),因此,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第三阶梯东部地势,位于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说明此区域流水作用强,地势低平,为河流冲积平原,地质作用考虑为沉积作用。
答案:A
知识三: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 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1)气流方向与冷暖性质: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则性质暖湿(例如:中纬西风性质暖湿,受其影响,大陆西岸气候温和湿润);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性质一般较干(例如:极地东风冷干,低纬信风热干。但在大陆东岸,由于是迎风海岸,会带来降水)。
(2)低压带上降水多,高压带上降水较少。
(3)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气压带,稳定;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气压带,不稳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4)季风影响的范围内,季风取代了原有的风带。
(5)7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2.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读方法。
(1)先看南北半球——根据最低(高)气温月份分配图判读;
(2)再分寒温热带——根据图中气温数值特征,判断气候类型:①月最低气温>15℃的为热带气候;②0℃<月最低气温<15℃,属于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月最低气温<0℃,属于温带气候;④月最高气温<0℃,属于极地气候。
(3)最后确定气候类别——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综合分析判断气候类型:①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2)全年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3)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4)夏季多雨型:三种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5)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
A. 高温多雨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D. 炎热干燥
(2009年广东)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7,回答9~10.
9.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 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 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 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10. 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A. 取水——保护水源地
B. 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 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 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2009年中山市模拟)图8为“某地地形剖面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 若该山地有冰川分布,则其雪线海拔约为
A. 3 000米 B. 4000米
C. 5000米D. 6000米
12. 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M地区的自然带可能是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
13. 读图,分析回答:
(1)甲地位于____(海陆位置),根据全球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及甲地的降水状况(见图10),可推断该地位于____(南、北)半球。
(2)在右图中绘出甲地气温逐月变化曲线。
(3)图9中的等温线表示的是____(一、七)月气温水平分布状况。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参考答案
1. D三大类岩石中,具有明显层理结构的是:层层堆积、固结成岩后的沉积岩。
2. B 四类地貌所对应的营造力分别是:石林-水蚀、沙丘-风积、海蚀柱-水蚀、V型谷-冰川侵蚀。
3. A如图所示:两板块相向运动、相互挤压、褶皱隆起,其边界不会再明显展宽,故为消亡边界;
4. C由上述判断分析,A、B、D地貌单元皆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或远离或碰撞的结果。故选C。
5. C板块学说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和解释相关地表形态、地貌的形成;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地热等资源的分布等问题。
6. C图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中心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其代表月份为7月。
7. A甲地在南半球,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盛行东南信风。
8. D图中显示,乙地此时正被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9. B图1以地表水体及其人类活动为依据分为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这也正是该题的切入点。地表水体与水汽输送之间的水循环环节为蒸发,其余①为降水,②为地表径流,④跨流域调水,故选B。
10. D在社会循环中,人类排水活动若不对污染进行回收处理,则会导致当地环境污染,故选D。
11. C由图中1月均温高于7月均温,可知为南半球某地,山地有冰川分布,则1月均温至少要为0°C,读图可知1月均温为0°C所对应的海拔高度为5000米。
12. D读图知M地全年高温多雨,则为热带雨林。
13.(1)大陆西岸 南;(2)绘图要求:所画曲线同时符合“一月均温,30°C左右;七月均温,0°~15°C之间,呈山谷状”的要求;(3)一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为夏季,是一月份。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如果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甲地在40°以北,40°~ 60°大陆西岸,应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比右图各月降水状况,季节分配并不均匀,因此,排除北半球。假如是南半球,甲地仍在40°以北,30°~ 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的降水特点,所以画逐月气温变化曲线要符合亚热带气候的温度特点:“一月均温,30°C左右;七月均温,0°~15°C之间,呈山谷状”的要求。第三小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理想大陆)的等温线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一月都是向南凸出,北半球此时陆地温度比海洋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而南半球此时陆地温度比海洋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七月份相反。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