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制保障策划健康发展

2009-09-27 07:07
中国记者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联系点编委

本刊记者

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和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策划?

周跃敏:策划是一个老话题,在业内有争议,有人提出质疑。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丰富性等方面受到很大冲击,这就需要进行一定变革来强化优势,弥补弱势。我们认为,策划对于传统媒体创新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非常重要,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有力手段。没有策划,就无法办一份高质量的报纸,离开策划,就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当然,不能为了策划而策划。

中国记者:《新华日报》在引导策划健康发展方面有哪些理念?

周跃敏:《新华日报》有70年历史,有很多好的办报传统。2007年3月,《新华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提出了“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在延续“顶天立地”的办报理念上有所创新,主要是增加了“开放”的内容,体现与时俱进。今年,我们又部署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办报质量,总结以往经验,提出“四个再近些”,即“离中心再近些、离基层再近些、离热点再近些、离民生再近些”。之所以担“再”,是因为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但还不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我认为,“四个再近些”是指导新闻策划的重要原则和必须明确的方向,用它来规范策划行为,指导策划实践,才不会偏离方向。

中国记者:《新华日报》的策划有哪些制度性的保障和安排?

周跃敏:新闻策划流于自发,力度肯定不够,要使新闻策划长流水、不断线,必须有制度保障。《新华日报》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在新闻策划的制度建设上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1.采前会制度和编前会制度

采前会上午11点召开,编前会下午5点召开。采前会重点围绕新闻策划进行,共九项内容。一是通过投影仪分析同城媒体当天报道内容,与本报作比较,看哪些可以二度开发,这块内容的收集整理由编辑中心专人负责;二是介绍《人民日报》及周边几家有影响的省报动向为本报新闻策划提供借鉴和启示,这块内容由新闻研究所专人负责;三是提供网上舆情,特别是网上议论的热点话题,为报网互动提供线索,这块内容由新华报业网专人负责;四是近期读者来信来电分析便于编辑记者掌握基层情况,把握报道方向和尺度,这块内容由记者通联部专人负责。

如果说以上四项内容都是为新闻策划作准备的话,那么第5项内容就是策划本身了,也是采前会的核心内容—各部门报选题,大家围绕这些选题材展开讨论,充分酝酿,看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怎样做更好。题目一旦敲定,当天就组织实施。对前一天策划的效果作出评估,也是采前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部主任评报,每人轮值一周;考评小组评报,重点对B+以上好稿进行点评;隐身人评报,由资深编辑写成文字,对当天报纸作出评论,由于评报人不参会且匿名,因此可以放开来评;还有一项内容:标题比较,公布见报前后的标题,由值班编委点评。下午5点的编前会,主要是安排版面,检查采前会确定题目的落实情况,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作新的策划和部署。

2.编委栏目责任制

《新华日报》系列品牌栏目,如“新华观察”“新华调查”“新华时论”“新华人物”“百姓故事”“漫说快评”等,均实行编委分工负责制,每位编委负责一个栏目,从策划到组织,一竿子到底。以“百姓故事”为例,分管编委创新工作方法,组织擅长写人物的记者,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班子,不定期开会研究选题,重点为这个栏目写稿。同时,该栏目欢迎所有采编人员投稿。这种操作模式很快见到了效果,“百姓故事”质量有明显提升。过去,我们常常是“有固定栏目,无固定作者”,由于来稿都是自发的,又无专人去研究和经营,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百姓故事”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其它栏目也开始试行类似的做法。

3.虚拟新闻策划中心制

虚拟新闻策划中心制已经搞了7期,一期一个月。其目的是加强新闻策划,弥补条口记者分工过于明确,模糊板块新闻频漏的缺陷。每位部主任轮流担任中心主任,有权调动各部资源,全视角策划、跨部门组织指挥报道。每期策划结束,中心主任都要总结经验,内容包括哪些策划上了头条,哪些获得好稿。实践证明,这种制度突破了条口限制,锻炼了队伍,推动了新闻策划上水平。

4.重大主题策划项目经理制

指定一名编委或部主任牵头成立项目小组,围绕主题展开策划,任务完成后小组解散。由于是重大主题报道,无论抽调谁参与,都有很大的荣誉感。在江苏省第11次党代会报道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策划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比如,以前党代会报道都是先登报告摘要,会议通过后再登完全版,形式呆板,内容重复。实行项目经理制后,大家开动脑筋,推陈出新,出版了党代会报告解读特刊,尝试以新闻的视角来解读报告,穿插普通百姓的感受和理解,加上专家画龙点睛式的评论。这种会内会外相结合的宣传形式,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加贴近读者,省委领导看了非常满意。

5.省市党报联席会制度

省报过去和地市报来往不多。2006年开始,我们倡议与省内13家地级市党报联动,每年召开两次社长总编联席会,联席会除了务虚,就是策划,每次定一个主题策划联动。至今,《新华日报》和13家地级市党报已连续举办了4次联席会。2007年,省市党报联动,推出了“喜迎十七大特别报道”。2008年,我们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每家提供两个整版,在14家党报同时刊发。今年,我们又在组织省市党报联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摄影特别报道”,每家一个版式,9月在14家党报同时刊发。

6.开设个人专栏

从今年开始,《新华日报》推出了部分个人专栏,以编辑记者的名字命名,不定期推出。这也是我们着力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一项重要举措。开栏过程是:编辑、记者自由申报,编委会研究后确立负责人,内容涉及言论、人物、漫画等。因为栏目以自己名字命名,被选中的记者很珍惜自己的名声,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通过专栏展示、选题策划,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编辑记者的策划能力越强,整个报纸的策划水平也就越高。

7.不分部门,合署办公

按传统做法,报社业务往往是按条线分工的,不利于新闻资源的整合和跨部门策划。此外,部门之间忙闲不均,也影响新闻策划的进行。最近,我们搞了两个试点,让经济一部和经济二部、政法部和城市生活部合署办公,部门名称保留,干部职数也不变,但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实行整合,从组织、人力上保障跨部门策划的顺利实施。

中国记者:《新华日报》在防范策划误区方面有哪些经验?

周跃敏:新闻策划要防止步入误区,如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小题大做、孤芳自赏,甚至无中生有等。研究每年公布的假新闻可以发现,有些假新闻就是“策划”出来的,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新闻策划的生命力在于“三贴近”。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坚持三贴近才能保证新闻策划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否则,新闻策划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保证新闻策划的健康发展,《新华日报》实行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每个记者确定一个县(市)区为自己的联系点,每年深入联系点采访不少于两次,刊发作品不少于四篇,质量必须达到B级以上。报社把记者下联系点采访的时间和地点做成“基层联系点采访计划表”,在新华报业网上公布接受监督。从2007年开始,每年对记者的联系点轮换一次,至今已是第三轮。配合联系点制度,《新华日报》开辟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专门刊发记者深入联系点采写的报道。2008年该专栏见报文章达260篇,出了很多好稿。这项制度很好地倡导了“三贴近”原则,引导记者在新闻策划时眼睛向下,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发现策划点。这样,保证了新闻策划的正确方向和勃勃生机,防止闭门造车。

今年起,我们还建立了“部主任蹲点调查制度”。规定部主任每年下基层不少于两次,围绕主题深入调研,为新闻策划打下基础,作品考核等级必须在B+以上,基本达到“新华观察”或“新华调查”的用稿标准。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联系点编委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大作用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做好地方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坚持包联系点 打造过硬品牌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