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陈敏强
[摘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村供水逐步由饮水解困向农村饮水安全转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拓展新的思路,制定新的对应措施,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218-02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人口380万人,农村人口271.69万人,占总人口的71.5%,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主要有含氟、含盐、水质污染等几种形式,集中表现在地方病发病率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实施,农民摆脱吃水难问题,有95%的农村通上自来水。
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供水水量、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经济发展导致了水消耗量增加和水污染增多,农民饮用水的水质和与之相关的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农村饮水不安全,不仅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饮水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健康问题仍是当前农村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所在。农村供水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质问题应与水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更加重视水质问题,增加饮水安全意识,解困与提高相结合。在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条件下,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必须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包括给排水、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健康教育、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众多专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健康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水质、水环境监测体系
为保证供水水质,必须加强水源保护与水质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实行规模化供水,采取辐射延伸供水管线、集中供水井等多种方式供水。加强水质、水环境状况的动态分析评价,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源地水质检验、监测体系,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以适应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目标,为人民提供清洁、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二)把供水建设和其它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根据农村供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民办公助、多方筹资的融资政策,以个人投入、集体扶持、政府支持等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贫困农村地区的供水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运用市场化机制筹措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支持农村供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经济性双重性质,为此,要依靠政府调控,将财政、计划、民政、移民的人饮项目进行捆绑,把农村供水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大工程投资力度,努力开展山水田林综合治理,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使集、蓄、引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证建一处精品工程,富裕一方百姓。
(三)把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
有些农村饮水工程上马很快,但闲置停用也很快,甚至新建工程没多长时间便被毁,几近报废。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只有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饮水工程实施前或实施的同时,把工程建成后要采取的管理办法科学纳入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把科学管理作为搞好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程建设项目与行业管理统一起来,变“福利水”为“商品水”,成立农村供水协会,确保工程永续利用。工程建设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围绕“施工队伍选一流、工程管理创一流、工程质量争一流、工程效益达一流”的目的,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进度关、施工安全关和施工管理关,全面打造水利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工程管理方面做到工程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制。
三、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键要适宜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其核心就是因地制宜。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差、山高水低、人口居住分散的客观原因,工程建设项目分散,建设条件差,投资大,国家投资和地方补助资金有限,人饮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地方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政策扶持,结合各地实际,宜引则引,宜蓄则蓄,综合分析,统一规划,保证工程建设正常开展。
科学制定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从政策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技术开发与培训、运行管理等方面制订科学、完整、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综合考虑水源和水质、水量的基本情况,确保水源布局科学、合理,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优先考虑就近引用水质较好的山泉水、优质地下水等。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及水质等不同情况多方案比较,在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水压要求的前提下,择优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坚持远近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饮水工程,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供水。统筹考虑工程的筹资方案、运行管理体制、水价方案和水源地的保护和水质检测体系建设;
(二)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供水水质
水源是饮水工程的基础,水质是农村饮水安全成败的关键,水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优质水源优先满足供水需要,以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制止城市污水向农村转移,实现污水资源化,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观念和水忧患意识,有效促进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在承担生活集中供水功能的水域,严格禁止一切肥水、网箱、围栏水产养殖和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定期开展对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坚决搬迁或关闭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和地下水开采井的周围,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明确其地理界线,并在边界设置标志牌或标志桩。
(三)完善建设管理机制,确保效益发挥
1.加大领导力度,加强部门协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无法完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尤其重要,要在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保障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与水利部门共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编制和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的投入和监管,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卫生、环保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
2.把供水行业指导与群众选择相结合。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人饮工程建设中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加大省级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乡村群众自筹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多轮驱动”的方式,努力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资金得到保障。水利部门作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业务部门,加强行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群众,为群众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地区群众思想传统,还存在等、靠思想。因此,处理好部门的行业指导与群众的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要通过合适的工作方式、方法,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迅速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进程。如果生搬硬套,或者是强行实施,说不定“民心工程”反而使群众伤心。要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用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通过明晰产权,效益对比,引导民营企业和私人自筹资金,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步伐。
3.合理确定水价,确保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农村饮水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水价必须公开、公正、合理。集中供水站应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科学制定供水价格,较大的供水工程要推广水价听证制度。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供水工程、由社会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其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物价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政策合理核定。对集体投资兴建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水价由村民委员会、受益户和用水协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自主制订。
4.把供水工程市场化管理与村民自愿相结合,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
农村供水工程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加强供水工程管理是发挥效益的关键。现在,有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成后,采取了市场化管理模式,如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从而实现了以水养水的目的。但是村民自治教育问题也不能忽视,有些农村为了省钱,大吃嘀嗒水(水表不走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许多乡(村)级供水公司难于管理、经营亏损而消亡。为了防止这类问题出现,要加强村民自治,实行供水区内分级计量和户外安装水表,全力杜绝和消除浪费现象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我市峄城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立“供水协会”参与供水管理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农村供水管理工作权、责、利不统一,影响效率和效益的问题,对培育和提高农民自主管理意识和水平,明晰工程所有权,建立现代、高效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靠政府大包大揽,却无法全包全揽的被动局面。同时,促进了节约用水,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水商品意识。供水协会管理模式,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成果真正惠泽到每一个群众,更好地营造供水和谐环境。
作者简介:
李晓娟(1974-),女,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枣庄市水资源试验站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陈敏强(1974-),男,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枣庄市水利和渔业局,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