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全的绝活儿广告

2009-09-24 08:01邓立新陈沛强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9期
关键词:蜂王养蜂人养蜂

邓立新 陈沛强

2009年6月,广西南宁发生了一件事,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只见一群蜜蜂把一个人裹得严严实实。蜜蜂不但不蜇他,而且只落在他的身上,对别人根本没有兴趣。原本离得远远的人们胆子大起来,一哄而上争着与那个人合影留念。这个人叫杨传全。

当时至少有十几万只蜜蜂附在杨传全的身上。没有人知道,这个活动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杨传全自己。过去几年时间里,他正是用这个绝活,每年带来近1000万元的收入。

一道选择题

杨传全从十几岁开始养蜂。42岁那年,他成立蜂蜜加工厂,同时不再养蜂,蜂蜜主要从当地养蜂农民手上收购。然而,2002年,与他合作的十几户农民联合起来,给杨传全出了一道难题。

2002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低迷不振。杨传全开出了每公斤5元钱的收购价。有人希望杨传全再把蜂蜜的收购标准降一点,杨传全软硬不吃,收购标准雷打不动。那些养蜂人就在私底下联合起来,在蜂蜜中做了点手脚,希望能多赚点钱。

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叫郑殿益的人身上。老郑在养蜂人中是个重量级人物,大家都知道老郑的父亲是杨传全的师傅,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就想拿老郑做个试验,把他的200多公斤蜂蜜直接送到了杨传全的库房。由于不符合标准,老郑的蜂蜜被退了。

杨传全把师弟郑殿益的蜂蜜退了回去也是事出有因,老郑的蜂蜜含水量高于自己的收购标准,质量好的蜂蜜能保存3年以上,如果含水量超标蜂蜜的保质期就很短,杨传全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老郑他们几个人在取蜜环节上做了手脚。

郑殿益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他带头提议不再把蜂蜜卖给杨传全,没有了蜜源他的加工厂就得倒闭。

第三个答案

一道选择题,只有两个答案:收了农民的蜂蜜,产品质量就会降低;不收农民的蜂蜜,企业就要断炊停产。两个答案都不是杨传全想要的,就在大家想看老杨笑话的时候,杨传全寻找到了第三个答案。

当时,市场上的蜂蜜产品竞争激烈,一些厂家变着花样把蜂蜜加工得越来越精细美观。杨传垒的做法和别人正好相反。他的杀手锏就是那些封了盖的蜜。别人取蜂蜜是先把上面的一层盖去掉,可老杨却把这层盖当成了宝贝,保持原来的模样原封不动,甚至把整个蜂巢都切割下来,再分成小块直接包装。因为看起来有些粗糙,老杨就叫它土蜂蜜。

这些曾经让养蜂人自认为吃亏的封盖蜜,经老杨这么一折腾,竟然直接摆上了柜台。杨传全开发的土蜂蜜受到了市场欢迎,一公斤土蜂蜜卖到50多元钱,同样的蜂蜜价钱比原来提高了两到三倍。2003年,杨传全的蜂蜜加工厂产值达100多万元。他收购农民蜂蜜的价钱也水涨船高。

蜂蜜加工厂规模扩大以后,儿子和女儿都辞掉了原先的工作,进厂帮助老杨打理生意。蜂蜜多了销售成了问题,每年都有100多吨蜂蜜积压在手上卖不掉。

制造新闻点

邝国亨是广西电视台记者,当他了解到老杨一家人为压在手上的100多吨蜂蜜犯愁时,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老杨提了一个醒:制造新闻点。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可自己一个养蜂人,凭什么能让媒体关注呢?每个蜂群中只有一个蜂王,蜜蜂无时无刻不在围着蜂王转,多年养蜂经验使杨传全知道,把蜂王装在笼子里与蜜蜂隔离开,蜜蜂就会因为群龙无首而惊慌失措焦躁不安,一旦与蜂王久别重逢,小蜜蜂个个显得很兴奋,掌握了这个规律,杨传全知道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2004年4月,有人报料,说良庆开发区发生一件奇闻。十几家媒体记者匆匆赶到现场,一个大家从未见到过4的场景把他们惊呆了,杨传全被十几万只蜜蜂团团包围,大家惊恐万分。

大家最担心的是杨传全被蜜蜂蜇伤,但杨传全神态自若、毫发未伤,这让围观的人大惑不解,是他打了预防针,吃了什么防蜇的药。还是他的身上涂抹了什么东西?对于这些疑问,杨传全是一概否认。新华社、美联社和当地的一些媒体报道了杨传全的这一绝活后,老杨在一夜之间成了新闻人物。

随着杨传全知名度的迅速提高,他的蜂蜜也名气大了。他的厂成为当地100多家连锁企业和食品公司的合作伙伴。

目前,杨传全又在广西开了40多家销售点,带动200名农民致富闯市场,他的绝活每年给他带来1000万元的财富,老杨也被当地人称为西部蜂王。很多人对老杨的人蜂表演充满了好奇,其实玄机是老杨事先藏在脖子底下的几只蜂王。

猜你喜欢
蜂王养蜂人养蜂
权力至上的蜂王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蜂王入群
养蜂人和他的蜂
养蜂人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养蜂与养民
取养有道
蛰伏为王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