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2009-09-23 04:55胡义秋
商情 2009年1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成因

胡义秋

【摘 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给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受高校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科学、人性化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建立有效的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来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1.关于“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关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近年来,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不过,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公认的定义,但众多研究者已达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明显,思维力出现迟钝现象,注意力分散,感知觉能力和想像力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工作有些力不从心。(2)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有痛苦与空虚感,自己有被掏空的感觉,有悲观无助而产生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3)行为症状。由于自控能力下降,教学工作会变得机械化,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上逐渐变得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4)生理功能减退。身体活力下降,感觉承担不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疲惫不堪,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肠胃不适感。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也致力于探究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以便寻求对策,解决问题。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被赋予那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已经被异化到“教育万能论”与“学校万能论”,无形中,高校已经承担起提供教育服务以外的功能,那就是使学生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而高校中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一旦承担此角色,便油然而生强烈的职业压力感。

2.高等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定,恐慌不安。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担忧着今后的工作变动和生活安稳,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因而极易烦躁、焦虑,寝食不安,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出现倦怠感。

3.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形成的压力

对高校教师来说,其职业活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为了维护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往往会无意识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这就可能与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与行为相冲突。

4.高校教师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

就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关注他人,富于理想主义,但这部分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随之减少了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其二是胸无大志,不能正确对待名利,金钱,公与私,奉献与索取的考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这部分教师的要求和欲望在当前高等学校改革进程中往往难以获得满足,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是本已紧缺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1.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使教师产生高度的自尊感、自信心,进一步将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此外,还要着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只有切实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精神环境,才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人仰慕、人人愿意为之奉献的职业。

2.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性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应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最终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复合性评价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3.高校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降低职业倦怠、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

高校教师应增强角色意识,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正确理解和处理正在成长中的各类学生的所作所为。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要善待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可以培养各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经常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4.高校教师根据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律进行有效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的规律性理论指导下,按照职业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寻找自己职业发展的周期,减少职业发展的盲目性,明确发展目标会减少阶段性职业发展的困惑,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过早出现,甚至可以不出现,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话说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Http://www.99633.com/Article/zxdt/yxx/200602/176.htm,2005-05-30.

[2]Barrv A.Farber.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s [M].San Francisco:Jossey一Bass 1nc.Publishers,1991.

[3]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8.

[4]王斌华,教师评价制度[J].外国教育资料,1995,(1):28-4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