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明 胡光明
摘 要: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量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农村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发展农村当地经济的角度,对农村人力资本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经济短期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本 农村经济 乡镇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9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有效地拉动内需摆脱对外贸的过于依赖,国民经济也才能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本的建设。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内容
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根据其劳动价值论对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的测算,指出了劳动者不同的经济价值。亚当斯密也曾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固定资本”中就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在这里,斯密把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当作一种资本,当作一种能够得到回报的资本,并对它的重要性有了相当的认识。
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于W·T·舒尔茨、G·S·贝克尔和J·明塞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工作才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探讨人口素质或质量的提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W·T·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同时,他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强调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完善了人力资本的微观基础。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明塞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的投入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收益的劳动者的质量或其技术知识、工作能力、健康以及其他质量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而其主要途径便是人力资本投资。对人的投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体力投资主要包括营养和保健条件的改善,智力投资主要包括教育的发展。过去认为,体力投资和智力投资一样重要,但现在一些经验研究发现,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对生产率的影响远没有曾认为的那么大,而强调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跟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不容乐观。据《2005年中国发展报告》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专以上比例仅为0.66%,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1.05%。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农村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力的素质总体上还是相当的低。
笔者通过对中部地区的相关农村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80%以上是中小学程度,高中以上的约占20%,其中还包括考上大学不再回乡的大学生。更为严重的是,在一部分农村,由于父母所受教育有限,眼光不长远,影响着农村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他们看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影响,许多家庭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不够,甚至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使得大量农村小孩,读完初中以后,便外出经商务工。这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本的建设水平,也验证了经济学家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年龄—收入曲线。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年限较少,他们年龄很小时就能挣得收入,但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的收入水平低且很难增加。这样会形成一种贫穷的恶性循环。
2.人力资本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首先,在我国众多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现状,限制了农村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由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限制,使得农村企业经营水平差、技术含量低、基础设施缺乏等,所以目前我国农村的工业发展还很不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准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现代化、集约型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由于人力资本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的农业生产离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也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次,农村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低,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传统农业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所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1亩左右,传统农业是种植双季水稻。早晚两季水稻已年平均亩产700公斤,价格每50公斤75元,除去农药化肥灌溉等生产成本,每亩净利润500元左右。所以如果一农村中年劳动力一年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自己劳动成本不算,每亩净收入一千元左右。而在以小麦为主要种植物的北方农村,农民的传统农业收入现状也跟南方差不多。如果他外出打工,只要每月工资一千元,他的收入会大大好于从事农业生产。倘若他们外出经营豆制品、馒头等餐饮以及装潢等,他们的年收入将在8~10万元左右。所以,该地方大量中青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经商,这使得本地农村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
由于农村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低下,制约了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来。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转移向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外,其他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很少涉及。据《2005年中国发展报告》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乡村人员就业中,除农林牧渔业,绝大部分转移向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而对于有技术要求的第二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其他第三产业,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很少涉入。
同时,这些地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基本上都是本地居民大量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地方。而大量纯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村,经济状况都比较差。因此,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留在农村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老年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照顾读书的小孩,而绝大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而且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这种情况在农村也很普遍。因而在许多农村也流行着这么一种看法,专门靠农业很难致富,必须要走出去。
从目前来看,由于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状况有限,现代化农业还不够,工业基础又薄弱,短期内,外出务工经商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一条好的途径。但从长期来看,若无法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若不能大力发展农村本地经济特别是乡镇工业,终究难跳出‘低水平的陷阱”。因为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先实现农业化再实现工业化的,都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的工业。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同时也是我国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新兴农业的发展,科技兴农,都离不开一定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当农村劳动力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而目前的许多农村,无论是乡镇农技站服务人员,还是农民本身,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都相当有限。所以,我们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得农村这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农民。
2.加强对农村基层领导的培训,提高基层领导的管理水平,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领导队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部分农村由于外出人员较多,农民收入提高较快,各个家庭经济条件大有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相应得到发展,如农村公路建设等等,基础设施跟不上,这会严重影响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一批文化程度高,领导能力强的基层领导,去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农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上级政府应该定期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经济、管理及思想方面的培训,提高基层领导的工作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3.大力发展跟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配合从外地务工经商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发展农村本地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实现农村短期和长期发展衔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有效的途径。
短期内,外出经商务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发展当地工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本地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利于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但这未必是治本之策。因为这些方式,虽然能一时缓解某些地区的贫困,但无法使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真正地富裕起来。如何使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衔接起来呢?笔者认为,外出人员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是实现短期和长期过渡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增加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基本素质,以长期服务于农村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就是要在外出学习吸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与农村长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大力发展农村青少年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应把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培训作为重点。因为高等教育投入高,而且目前大部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不愿意回农村,所以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务印书馆,1990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3.黄小婧.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增长[N].湖北社会科学,2006(6)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广东广州 510060;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061)(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