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

2009-09-23 08:46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智力学科因素

里 白

编者按:基础教育改革的心理学研究是一项深入中小学、规模大、成效明显的实验研究。林崇德教授在30年的研究中,提出并检验了涉及思维品质、概括特点、学科能力、非智力因素、智能发展模式和教师教育等自己所坚持的心理学观和教育观。林崇德教授主持的遍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0多个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实验班,几乎每一个实验班的教学质量都提高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减轻了,出现了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景象。

在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的大会发言,总结了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刊将他的大会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您提出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请问思维品质应该如何表述呢?

林崇德:思维品质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与能力是分层次的。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智能是正常还是超常或低常的呢?这主要由智力品质来确定。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因此它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提高每个个体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智力与能力的培养上,往往要抓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做到因材施教。

思维品质的成分及其表现形式很多,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品质是智力与能力的表现形式,智力与能力的层次,离不开思维品质,集中地表现在上述五种思维品质上。

这五种思维品质,是完整的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研究数据表明,学生的深刻性品质得分最高,反映了深刻性是诸思维品质的基础,这是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的创造性得分最低,这说明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的发展,较其他品质要迟、要慢,难度最大。各品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敏捷性品质与其他品质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敏捷性主要由各品质所派生或所决定的;灵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相关系数很高,证明发散思维或灵活性是创造思维的前提或表现;创造程度与批判程度具有高相关;深刻性与创造性的相关系数低,说明抽象逻辑思维未必都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同样说明创造性思维也未必都来自抽象逻辑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也来自形象逻辑思维。所有这些理论,既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在教改实验中趋于完善。

记者:您把概括视为思维的首要特征,把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视为发展其智能的基础。您能简略地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吗?

林崇德:从理论上说,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思维细胞的直接前提,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是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高低所制约的。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的基础;概括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掌握规律的基础,任何科学研究的结论都来自概括过程。

从教学实践上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那么由概念所引的公式、法则、定理、定义就无法被学生所掌握;没有概括,学生的认识结构就无法形成,于是通过学习形成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着的越来越复杂、越抽象的模式体系,就会发生困难;没有概括,学生就很难形成学科能力,因为任何一门学科能力都是通过概括表现出来并形成起来的。以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例,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做到词达意明、层次分明、说到“点子”上,这是在“说”中概括能力的表现;读的要素较多,分析课文,即分析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是读的重点,它正是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中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过程,即概括过程。

由此可见,概括性在思维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概括能力在现实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概括性也成为思维乃至智力训练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主要是:(1)明确概括的重要思路,引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2)在把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中强化发现猜想;(3)通过变式、反思、系统化,各级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进行;(4)大力培养形式抽象,根据假定进行概括的能力。就这样,通过概括,学生较顺利地从认识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阶段。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或语言,描述为概念与知识所提供的感性材料;分清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给各类概念作解释或下定义;对已有的概念逐级归类组成新的概念。

记者:在您的发言中提到了“学科能力”这一概念。请您谈谈什么是学科能力,学科能力的构成和特点?

林崇德:学科能力是学生的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学科能力又是衡量学生的智能乃至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任何一种学科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有一定的某学科的特殊能力,而且有着学科能力的结构;而这种结构,不仅有着常见的某学科能力的表层表现,而且有着与非智力因素相联系的深层因素。

我在考虑一种学科能力构成时,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首先,某学科的特殊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要探索一种学科的学科能力,就要揭示这种学科的特殊性,找出最能直接体现这种学科的特殊要求与特殊问题的一般能力。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特殊能力,应首先是运算的能力和空间的想象力。同时,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应该是数学学科的特殊能力。运算不仅是指数或数学运算,还包括各种数学式子及方程的变形,以及极限、微积分、逻辑代数的运算等;空间想象包括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和对二维、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运动、变换和位置关系的认识,以及形象结合、代数问题的几何解释等。而这两种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包括数或数学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以及比较、分类、概括、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运算、空间想象和数学中逻辑抽象思维,共同构成数学能力的一般能力系统。每门学科都有特殊性,所以要揭示每门学科能力的特殊表现,例如,自然科学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涉及实验能力;思想政治课学科须有观点采择和明辨是非能力,等等。所有这一切有关能力,它们体现了某一学科的特殊能力,作为这种学科能力结构的表层成分。

其次,一切学科能力都要体现智力与能力的特点。我在教改实验中,强调概括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思维品质的参与结构。人的思维是语言的思维或理性的思维。语言有两功能,一是指示性,二是概括性。在学科能力的结构上,概括有三个重要表现:一是掌握了概念,尤其是科学的概念,因为掌握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形成了概念—判断—推理,且越来越多地使逻辑思维形式趋向成熟和完善;三是借助内部言语,使概括不断“深化”“内化”和“减缩化”,在思想深处越来越多地“存储”了类化、减缩化、密集化和知识系统。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其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学科能力的基础与核心问题。学科能力的结构,应有思维品质参与。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一个学生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当然包含体现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思维品质。离开思维品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

第三,按大学科分类,学科可归纳为理科与文科,这相应地与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认知和社会认知紧密地联系着。一般说来,理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要与抽象逻辑思维,与认知相联系;文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与形象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相联系。至于大学科下属的具体学科,当然大致地要和大学科的思维或认知成分相对应,但具体学科可以作具体分析,包括交叉学科,更有其特殊性。不过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逻辑思维,认知与社会认知却体现着建构不同学科能力中思维或认知 成分的特色。

学科能力有四个特点:(1)学科能力以学科知识为中介;(2)学科能力是一种结构;(3)学科能力具有可操作性;(4)学科能力是稳定的。

记者:在您主持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即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请您谈谈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及其与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林崇德: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能力或有关的一切非智力、非能力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因素,我们在研究中抓学生的情感强度、情感性质和理智感的培养;二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意志因素,我们在研究中重视学生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培养;三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即需要的形态,我们在研究中抓学生理想、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四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气质因素,我们研究中重视学生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程度问题;五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性格因素,我们在研究中重视学生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个体是否勤奋,将是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的关键。

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发展和学习活动中,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动力作用,它是引起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动力。在研究中看到,优秀学生并非个个都有天赋,他们出色的成绩,多数来自学习的动机系统,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积极情感的调动等诸多方面。二是定型作用,良好的智力与能力的固定化,往往取决于学生主体原有的意志、气质、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及智力与能力的各种技能重复练习的程度。三是补偿作用,即非智力因素能够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勤能补拙”的事例在我们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果断性等性格特征,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克服因知识基础较差而带来的智力与能力上的弱点。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中,我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使优秀学生“锦上添花”,给暂处后进学生增加信心和动力。于是,我们对实验班教师要求是掌握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性质,并要求他们对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时,重视从整体性出发。我们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还提出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记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或“思维品质培养”的“干预”实验必须依靠中小学教师来完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培养与训练效果的关键。因此,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也必须要研究教师,提高教师素质。请问您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提高教师素质的?

林崇德: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作用太重要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实验方案等等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操作,去实施,去完成。什么叫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就是中小学教师执行一定实验措施的实验,是依靠教师并控制教师某些教育行为的实验。干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教师教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必须依靠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让教师掌握干预措施,才能保证教学教育实验的成功。

什么是教师素质呢?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结构有五种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育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教师素质的这五种成分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师德、教师的知识和教师的能力。实验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反映了实验点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中,我又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的课题。这就成了我国最早涉及到“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验问题之一。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有很多,我从自己教改实验的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之所以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因为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可以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懂得教育规律;可以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地与先进思想接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可以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更好地当好教改骨干;可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改变他们的角色,因此,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课题组的经验证明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可能的。近30年来,参加我们课题组的中小学教师上万名,他们与我们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并发表了400多篇的研究报告,其中10%以上的文章发表在相关核心杂志上。与此同时,所有研究报告几乎都突出一条:实验学校学生思维品质乃至智力提高了,学习成绩超过了相邻学校或非实验点班级的学生。我和这些中小学教师一起完成了从“七五”到“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国家重点或教育部重点项目。实验点的绝大多数教师的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促进人发展了,推进社会发展了,搞的就是好教育、出色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记者:您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成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美好的未来。愿您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愿我国的中小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茁壮成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智力学科因素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解石三大因素
“超学科”来啦
智力闯关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欢乐智力谷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