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讨

2009-09-23 08:46吉文丽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夯实基础

宋 妍 吉文丽

摘 要: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是一种内在素质,很难以量化考核。其能力形成,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文章立足多年教育改革实践,提出“宽基础、活模块、有针对”的教育理念改革,构建一个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夯实基础 强化实践 活模块岗位强化 动态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35-01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入WTO后,竞争加剧,经济由单一型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进程加快,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一专多能、专博结合,不仅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能力强、素质高,而且要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而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是一种内在素质,很难以量化考核。其能力形成,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因此,经济管理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本着“宽基础、活模块、有针对”的教育理念改革,构建一个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上,实际操作中一直强调针对岗位需要设置课程、强化学生技能,为社会培养专门化人才,这种理念对自然科学很适应,但对经济管理类学科来说,由于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其职业岗位很宽,人员复合型素质要求高,若局限于某一职业所需,就业口径太窄,必然影响学生就业面。因此,提出“宽基础、活模块、有针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以下改革。

一、夯实基础教育,为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关键性区别在于学生今后创新能力的强弱,即所谓的“后劲”是否足,而不是其操作技能强多少。有无“后劲”,关键在于学生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上,能否把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身心,升华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这一切,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好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基础知识(如政治理论、高等数学、语文、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等)和专业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金融、政策法规等)的教学,一是要从学时上充分保证,基础教育学时应占课堂教学总时数的一半左右;二是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主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从“就业教育”角度看,这些课程不像专业课程实用,其实不然,这些课程是用来“生根”的,根基深,才会“枝繁叶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太快,在校学习再多的专业技术只能维持一时,只有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方能不断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也为学生今后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应用科学,其能力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学活知识,从而淡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使内在素质转化为外现能力。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中,保证实践教学比例总体上与理论教学达到1:1;二是选派“双师素质”的教师任教,确保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是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实践方式,如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工学式”办学模式,学生一半时间在校集中学习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一半时间在星级酒店顶岗预就业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则采用“实物代销为主、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做法,自一年级开始创业意识的培养,二年级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物代销为主的创业实践,三年级全方位展开创业实践,以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与能力;会计专业则采用“411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习在两个场所完成,一是在校内,4.5个学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每学期均有2周以上的教学实习,其中第5学期的前半学期(0.5),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及拓展课程教学(学生自选的修课程);二是在校财务公司等校外基地,1.5个学期,其中0.5个学期(2个月)为“准会计孵化期”,1学期为“工作期”。即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分批进入财务公司(孵化期),以“三真”方式,在公司专职会计的指导下,承接财务公司所代理的各类企业“实账”工作,积攒会计工作经历,直至形成职业能力;考核过关后,学生通过“应聘”,以企业职工身份,进入最后1学期的带薪“工作阶段”,独立承担出纳、记账会计、成本核算等财务工作,校方组织财务专家,以咨询师的身份随时指导,在真实的会计工作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高财务工作胜任能力。

三、建立活模块,实施个性化教育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总体上划为四部分,即基础素质课程、职业应用能力课程、选修课程及职业岗位专门化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特点、爱好和将来就业方向,在选修课程及职业岗位专门化训练课程中任选,使“宽基础”与“就业有针对性”有效结合,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专升本”的要求,也可开展专门辅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理念,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使“人人学有所得”。

四、通过岗位专门化训练,实现零距离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第三学年,采用“大订单”理念,将校外双基地的目标由过去为单一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转为服务于整个行业,面向整个企业群培养人才,从而拓宽了毕业生毕业时双向选择的余地,避免单一企业“订单”出现的企业提前为学生“埋单”却留不住学生就业的风险。依托行业内众多的企业,为学生能力培训与职业素质养成提供充足的条件,在学生顶岗工作期间,双方都能有深入的了解,为明智作出双向选择奠定良好的平台。通过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结合学生所选就业岗位,采取校企结合的教育方式,按岗位要求和企业要求,开设相关职业理论课程,并在企业相应岗位中,进行顶岗式预就业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在企业中培养职业人,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实用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为确保教学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应针对社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的更替必然加速,加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在三年时间内所学专业知识,不可能享用终生,学生只有夯实基础,学会学习,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和选修课程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光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赵洁.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技咨询导报,2007(06)

3.牛君.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科技信息,2007(22)

4.唐柳荷.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06)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昌吉 8311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夯实基础
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