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2009-09-23 04:55鲍永娟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家形象传统文化

鲍永娟

摘 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软权力;国家形象;传统文化;公共外交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48-02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权力,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权力”[1]“软权力”逐渐被各国所重视。

一、文化软权力与国家形象

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二是在国际机制和制度上占有优势。可见具有国内、国际双重影响力的文化是软权力的重要来源。一国的国家形象是该国所展示出来的外在形象,既包括国家本身的客观实在的物质外在形象,同时它也是一国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也就是说一国的国家形象,不仅仅取决于该国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军事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不简单得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被塑造的,同评价该国形象的公众的主观认知、情感认同、态度等是密切相关的。

而公众的主观认知、情感认同、态度等方面的因素则与一个国家文化方面的感染力是分不开的,因而一国文化软权力的强弱与其国家形象的塑造有密切的关系。

1.文化软权力强大促进国家形象的完善。构成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三个层面,其中的精神要素包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是国家形象在国内民众的文化心态及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2]一个具有强大文化软权力的国家,它的民众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素质情操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层次。一国的形象首先要得到本国国内民众的认可,随之别的国家及其民众才能对该国的形象有更正确的了解。当其他国家和民众自愿的受到其强大文化软权力的感染、影响,普遍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文化方式时,该国的国家形象又在除了国内民众接受以外的层面获得了成功,国家形象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才能统一。因此,一个国家如果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国内及国际的公民都能够自愿的去追随它的价值观念,追求它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么该国的国家形象自然而然的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2.国家形象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同样,国家形象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好的国家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人民自觉的去维护国家形象,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促进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经济方面的发展是国家的有形资产,可以说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的吸引力可以转化为良好的国际氛围,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得到更多的信任,提高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吸引旅游的能力、融资能力等等。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意味着更多的国际发言权。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可以取得国际组织的信任,直接促进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应该说中国已经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国家形象。有人从中国发展的经验中总结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与当年的“华盛顿共识”相比较,有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模式”在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中更具吸引力。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受到推崇,纷纷学习这种渐进式改革发展方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

1.伴随着中国迅速发展、强大过程的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中国威胁论”。“大国常常提防拥有大量人口、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3]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一些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为异类,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他们的极大恐慌。一方面“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社会主义的中国强大起来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猜疑。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国内经济方面的建设,忽略了对外形象的塑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强大确实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危机感。自然资源、世界市场的争夺,军事力量的对比,国际地位的此消彼长,等等,在这些竞争中,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日益强大的竞争力,不得不引起相关国家的警惕。

2.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国家形象严重受损。比如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很多不满情绪;新农村建设还留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还很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等等之类的现象,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再加上境外媒体的歪曲报道,在外国民众眼中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没有完全步入现代文明的国家,国内问题尚且处理不好,更无法让国际社会的民众信服。

三、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分析

国家软权力最终会体现为一国对他国的影响力、吸引力,即他国自愿向自己学习的结果。一国不仅要致力于硬权力的提高,而且要让他国接受自己的理念、模式,并吸引他们追随,即提高软权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

1.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当我们一提到日本人时就会想起他们的“武士道”精神,说到韩国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想起他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而美国人的民主、创新也成为很多国家人民追求的目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应该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标志性形象。而且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也应该把自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流传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都有着美好、崇高的寓意,都是中国人表达自己情感和理想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以及很多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政府要引导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国家调整法定假日的时间,这就给人民充分的时间去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欢乐;另一方面,加强年轻一代的教育,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如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坚持“中国模式”,继续搞好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改革开放时至今日,中国社会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比,现代化程度得到很大提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的层次,同时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重新确立的依据。我们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持现代文明的继续发展,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能得到“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这样的认可不容易,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这样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继续推广,继续发展。在“中国模式”下,继续推进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

3.积极推广公共外交,提升国家的公共外交水平。全球公民社会日益兴起,使得广大公民个人对社会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包括对本国国内事务的参与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因此,一国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个体对该国的认识。要改善国家形象,就必须要提升国家在公民眼中的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在他们心中引起的恐慌。在美国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对“中国威胁论”有着严密的理论推理,国家出于生存意志的需求,不断的追求相对权力的提高,中国的发展也就是为了中国能够更好的生存,而与中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或领导人意志等无关,要让国际社会确切的知道中国的发展强大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有益无害的。而增强向国外民众展示本国正面形象的能力, 提高本国的亲和力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之一。通过公共外交,包括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支持非政府组织等方式,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外国民众的交流与沟通,较少误解与歧视,增加互信和友谊,提高本国的对外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潘胜军.软实力建设中国国际形象[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2).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国家形象传统文化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