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宏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语文新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治性,语文课程运用中国语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第二是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素养;第三是综合性,语文课程通过综合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能将来自不同途径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解决了传统语文教学牵扯的电教设备多,掌握难度大,以及使用中设备转换耗费课堂时间而导致的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利听讲的弊端。计算机像人的大脑一样,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只是简单的叠摞.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而且节省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一门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程,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密度。如我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给学生放了一段话剧《皇帝的新装》的精彩片段。看多媒体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他们仔细观看,找出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并思考改编的目的。看后学生争先举手说,老大臣怕皇帝说他不称职,为了看到本来不存在的布料,竟然掏出放大镜,且放大镜由碗口大换到坛子口大,甚至换到脸盆那么大。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具有幽默感,增强了讽刺意味,更好地表现了中心思想。看到学生情绪高涨,我叉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到讲台前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小片段表演,其他学生进行现场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信息通道越宽越好,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能接收的程度为准,这样才不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或干扰。
●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会出现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的情况,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学生可以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讲《敕勒歌》时,最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自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的想象,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人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运用多媒体便于解惑释疑
在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一些内容枯燥抽象的课文,如果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被动接受。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便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巧妙地化解了,新课改注重的能力培养便收到了实效。
例如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句子中的“响晴”、“响亮”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碧空万里的冬日晴空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词语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冬天里暖阳的美丽,并陶醉其间、回味无穷。
●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朗读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在新课改中,朗读能力的培养摆在了突出位置.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再现上都难以迅速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课文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简单解说,而是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产物。课文的这一特殊性,容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切实依据课文前的“阅读重点”和“预习提示”,以此统一教和学的目标,确保教学不偏离主航道。而多媒体技术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表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教育软件、多媒体、因特网等手段,使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丰富而形象地提供给学生,使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时空立体化。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效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