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陕西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激起学生建设陕西强省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等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陕西;乡土历史素材;乡土历史教学
一、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亲切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性,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国历史教材中,各地可以自编乡土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并规定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乡土史教学的时间约为10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土史教学的时间。[1]但是,由于应试评价机制主导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乡土教育课就逐渐地形同虚设。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改革,在新课程中,乡土史教学再次被提及。新课改将乡土历史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推行乡土历史教学势在必行。
就陕西省而言,目前乡土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乡土历史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乡土历史教学主要在城市搞,在广大农村,乡土历史的教学还很薄弱;乡土历史教学的承担者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实践环节;众多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而忽视了乡土历史教学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重视陕西乡土历史教学。
二、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历史教学具有抽象性,历史人物已不能复活,历史现象已不能重现,历史事件也不可重演,对于很多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提供历史形象,以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在乡土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乡土史料也比较丰富、直观,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印象,进而产生生动的历史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例如在学习母系氏族公社时,学生对于母系氏族公社特点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半坡遗址博物馆,利用家乡有形的考古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的物质社会、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对母系氏族公社形成全面、透彻的认识。又如在讲解秦始皇时,学生对秦始皇的残暴没有感性认识,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面对气势恢弘的秦陵和兵马俑,大家一定会发出感叹。这时我们就启发学生:如此宏大的工程,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泪水,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秦始皇为了营建自己的死后世界而无情地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这样,大家就充分理解了秦始皇的残暴。再如在讲解西安事变时,学生可能不了解西安事变的意义,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华清池,在五间厅遗址前向学生生动讲述张学良、杨虎城所历经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此基础上总结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兵谏蒋介石,最后终于迫使蒋介石放弃内战联共抗日,这样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形成了。
可见,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化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陕西乡土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陕西历史,激起他们建设陕西的热情
陕西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汉赋在这里勃兴,唐诗在这里繁荣,汉唐雄风曾在这里上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封建盛世也曾在这里创造。古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各国人民心目中的阳光地带,这里曾汇聚了世界上的各色人种。在唐代以前,陕西的历史无疑是辉煌的,这段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世界唯一保存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法门寺,承载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动人爱情故事的华清池等。但唐之后,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陕西闭塞的地理位置等原因,陕西就失去了全国中枢的地位,陕西的发展也日益滞后,但依然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为之自豪:武昌起义之后,陕西成为响应武昌起义最早宣布独立的省份之一;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成为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大革命时期,陕西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延安和陕北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灯塔和总后方;在现代,解放后的陕西,五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成为内地新兴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陕西的高等教育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我们要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陕西的历史,并正视陕西的历史:我们不要醉心于历史上的成就,也不能因今天的相对落后而妄自菲薄。我们要有建设自己家乡的信心,要学好建设家乡的本领。
四、陕西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土历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乡土性。乡土历史的感性材料较为丰富,史实寻之有踪,访之有迹,富有极大的感染力。[2]而且,由于乡土历史是自己家乡的历史,学生在理论上更易理解,在感情上更易产生共鸣,在实践上也更易内化为自身行为,因而乡土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陕西乡土历史教学,首先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苏维埃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甚至土特产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只有对故乡了解,才能对祖国爱得深切![3]陕西历史上曾涌现了无数爱国志士,如忠心报国的杨家将。杨氏是今天陕西神木县人,杨氏三代为保北宋江山而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劳苦功高,因而受到了后人无限的景仰和怀念。又如以死保谏林则徐的王鼎。王鼎是今天陕西蒲城县人,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鸦片战争时期竭力主战,反对投降。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讨好侵略者,就罗织罪名,企图把禁烟有功的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出于爱国大义,挺身而出,为林则徐鸣屈叫冤。当时正值黄河决口,王鼎就奏请朝廷留用林则徐以修河道。之后二人联手治水并取得了成功,但林则徐还是被发配到了伊犁。王鼎屡谏不成,最后希望能以自己的生命换回清政府的觉醒,于是愤而自杀。他的尸谏壮举也谱写了陕西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新篇章。陕西乡土历史教学,就应该用这些辉煌壮烈的事迹去熏陶、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仅热爱故乡,而且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奠定最牢固的基石。
陕西乡土历史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情操教育。陕西历史的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在处理公与私、生与死、苦与乐、义与利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强忍着超乎寻常的痛苦而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王鼎,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张骞,他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虽然在路上历经了千般辛苦、万般挫折,但他从不放弃,最后终于打通了西域通道,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了基础。再如宇文恺,他勤奋好学、巧思过人,他所负责设计建造的大兴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为日本等国家纷纷仿效。陕西乡土历史教学,就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先进人物正确的人生观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指导学生继承这些丰硕的精神遗产,振奋斗志,陶冶情操,从而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陕西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陕西的历史,激起他们建设陕西强省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等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陕西乡土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芹,武佩好.我国乡土史教学的回顾与反思[J].文教资料,2008(6)中旬刊.
[2] 汪盈.浅析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新课程历史教学——以安徽芜湖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2009(2).
[3] 刘道军.论乡土历史教学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7(10)上旬刊.
【作者简介】
赵喜惠(1976-),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