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勋 庞万红
【摘 要】 调查表明,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是陕西传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陕西传媒从业人员素质,需要优化人才结构,重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 传媒;新闻记者;素质;人力资源管理
新闻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改进新闻报道质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为了了解陕西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状况,本课题组对陕西主要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思路。
一、陕西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状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传媒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陕西共拥有公开出版的报纸87家,广告收入8.8亿元。拥有广播电台11家、电视台11家,广告收入9.14亿元。目前,陕西报业从业人员1.3万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89万人。省内各新闻媒体中,持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从业人员约为5200多人,这些人员是陕西传媒队伍的核心,其素质高下决定着新闻传播质量的高低。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专业背景等,样本涵盖省内主要媒体,包括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宝鸡日报、渭南日报、延安日报、渭南电视台、汉中电视台、榆林电视台、陕西画报、城市经济导报等16家新闻机构,并通过高层访谈与记者访谈,了解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变化及问题。
1、学历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随着陕西传媒业快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数量增加,素质提高。就学历来看,已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有差距。陕西媒体中,持有记者证的5200人中,有博士1人、硕士137人、本科2320人、专科2724人,其他学历54人[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8.93%,不足一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9.84%);硕士占2.62%,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87%)。各类新闻媒体中,学历结构有所差异,总体仍呈现出省级媒体及省会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其余地市媒体学历结构偏低的状况。传媒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似乎与陕西文教大省的地位不符,需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
2、专业结构:中文新闻居多,其他专业偏少
从专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陕西新闻媒体采编人员大多数出身于新闻、中文等专业,其他专业背景如经济、历史、法律以及一些理工科背景者相对较少。在报纸媒体中,仍以文学、新闻类专业居多,在调查的报社中占到近70%,其他专业背景者所占比例偏少;在广电媒体的调查中,这一比例大约占63%。一些市场化媒体对于采编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的状况着手改变。如《华商报》招聘采编人员时,有意招聘经济、法律、历史甚至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引进不同专业背景人才,使采编人员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3、性别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个别媒体出现“女多男少”
从性别比例来看,陕西传媒从业者中男性占64.82%、女性占35.12%,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全国男性62.32%,女性37.68%)。调查还发现,陕西媒体中女性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如某电台性别比例由以往男多女少变为“女多男少”,这种趋势在不少媒体都已出现且有加剧之势。为什么出现“女多男少”趋势?在访谈中,一些媒体表示,近年来招聘新员工时,男女比例明显失衡,女性求职者远远多于男性,最终招收的员工也是女多男少。就目前而言,这种状况尚未能影响到媒体整体的性别比例,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将可能改变陕西传媒从业者性别比例。
4、年龄结构:两极分化,部分党报采编队伍老化
就年龄结构而言,陕西新闻媒体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编采人员平均年龄较低,而党报、党台编采人员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在调查的一家机关报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占26.05%;36至45岁年龄段44.06%;46岁以上占29.89%,整体结构偏大。而多数地市级党报队伍老化、年龄断层现象更严重,例如某报编辑记者平均年龄45岁左右,46岁以上编辑记者占全社采编人员的61.8%!
二、陕西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传媒产业化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传媒管理的一个瓶颈。从调查及访谈情况看,陕西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传媒从业人员职业满意度不高,人才流失问题凸显。编辑、记者职业满意度较低,自我评价不高,媒体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在调查的一家颇具实力的报社,其新闻部骨干记者在短短5年内流失超过80%!人员几乎大换班。这些记者的流失去向有政府机构、大型企业与其他机构(开发区管理部门)等,鲜有继续选择其他媒体的。有经验的新闻记者在职业转换时,很少继续留在传媒业内,对于传媒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重使用、轻培养”,缺乏系统性的传媒人才培养提高机制。我国传媒步入市场化时间较短,普遍缺乏人力资本理念,多数媒体都将员工作为一般资源使用,只管用人不重视培养人。调查显示,陕西传媒中除了个别实力雄厚的媒体以外,多数媒体少有对记者进行素质培训,记者整日忙于跑新闻、发稿,很少有进修或者提高的机会。久而久之,一些编辑记者专业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报道中出现问题便在所难免。
三、改善陕西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状况的对策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无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是陕西传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提升陕西传媒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新闻人才结构
近年来,陕西省实施了新闻从业资格培训制度,加强职业准入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陕西传媒人力资源现状,应进一步构建和优化传媒队伍的层次和结构,一是改善传媒人才学历偏低状况,提升陕西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二是引进年轻人才,扭转党报党台人才青黄不接困境。
2、重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疏通职业发展路径
传媒组织对编辑记者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核心是针对编辑记者的不同职业追求和职业动机,为各类人才设置有效通畅的多元职业路径,帮助编辑记者实现其职业追求与职业抱负。为专业人员提供纵向晋升(非管理职位)的机会。媒体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媒体能够关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协调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媒体发展愿景,就能增强组织凝聚力,调动编辑记者积极性,加深编辑记者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
通过培训和提高,促使新闻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以适应新闻业发展的要求。传媒组织应将人才培养纳入传媒战略规划,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传媒高层次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适应未来传媒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注释】
[1] 数据参见中国新闻年鉴(2008).中国新闻年鉴社,2008.
[2] 数据引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者网”传媒数据之新闻记者从业数据:http://press.gapp.gov.cn/index.php.
【作者简介】
赵勋,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及媒介经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