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2009-09-22 08:04刘国岩孙春晓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刘国岩 孙春晓 徐 晋

【摘 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应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应围绕大学生就业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应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将大学生作为企业的资源来使用和爱护。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影响因素

2008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就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问题。大学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就业群体,其就业问题一直受全社会的深切关注,因此,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1]

一、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使得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据教育部门统计,2008年,浙江省20-24岁的青年大学生的失业率为6.3%,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2%,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2009年,截止到6月30日,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有17.8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7.28%,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近几年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必然影响就业状况。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宁波大学和宁波理工大学8所高校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情况和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同时,以杭州、温州、宁波市3个城市的目标学校和省市教育厅、就业相关部门、企业进行访谈。发放调查问卷总计约1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68份,经过统计归纳,得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大学生就业

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对就业状况发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与需求不相适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转化或者对原有不合理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转换,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专长同新的劳动岗位不相适应,使劳动者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劳动岗位。,

2、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多重分割的,有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分割,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分割,还有单位所有制之间的分割,而且受“终身聘用制”传统的影响,劳动力在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仍然存在很大的制约和障碍,往往第一次就业即影响一个人终身的职业发展轨迹。

3、高校教育结构失衡影响大学生就业

经济发展需要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一般专门人才和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适应,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4、就业指导的欠缺影响大学生就业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上,而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指导比较狭窄,针对性较差,效果不理想。

5、大学生本身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其就业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然而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6、择业期望值偏高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我认知,没有将自己置于大众化教育及就业竞争的大环境中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身特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优势,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由于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导致“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结果,造成自己在就业市场上难作抉择,而长时间“待业”[2]

三、对策建议

目前,在市场为导向的浙江省毕业生就业体系中,政府、高校、大学毕业生、企业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因而,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如下:

1、省政府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组建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的大中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教育厅应该根据我省每年可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数来调整大学扩招的人数和比例,加大各高校资源的整合力度。平衡城乡,照顾基层,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地域性矛盾,动用行政手段,加强行政立法,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对农村、偏远地区和中小城市有所倾斜,吸引更多大学生流向基层,流向不发达地区[3]

2、各高校应该围绕大学生工作深化各项体制改革

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地区间以及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以生为本”、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化咨询、指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高校毕业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政府和学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根据自身能力来正确定位,求职择业应面对现实,更新观念,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把握好就业机会,甚至要先就业后择业。

4、企业应弘扬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将大学生作为企业的资源来使用和爱护

企业应该建立较完善的培训体系,衔接好毕业生学校与企业之间角色转换和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摒弃对大学生的偏见,由蔑视向尊敬回归。

除此之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联合起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环境,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在聘用人员选择方面向大学毕业生倾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自主创业,推行工作分享制,有效增加全社会就业机会。调整高校课程设置,由侧重教授知识向引导就业、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转变,简化毕业环节,给学生减负。

【参考文献】

[1] 杨殿学.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3)54-56.

[2] 许敏.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1-22.

[3] 郑本军,谢云.构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7.

【作者简介】

刘国岩(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创新.

孙春晓(1979-)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创业与创新管理.

徐 晋(1975-)男,浙江杭州市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创业与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