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09-09-22 08:04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学生管理高校

赵 蕾 王 月

【摘 要】 儒家思想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启发管理者从修身为人、宽爱待人、有道治人三大方面做好学生工作,使管理者由内而外提升自我素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最终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 儒家思想;高校;学生管理;应用

加强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是多元的,而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仅《论语》中就有不少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启发高校学生管理者从修身为人、宽爱待人、有道治人三大方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修身为人——克己内省,以身作则

在个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管理者的自身形象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管理者而言,其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倡导、组织、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学生在判断管理者的政令正确与可信度时,首先是以管理者的行为作为标准的,因此管理者要发挥管理的最大功效莫过于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使之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儒家思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1])”,意即管理者的政令是否畅通,是同其自身的“正”与“不正”密切相关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管理者若能做好表率,学生自然会效仿而行,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但是如何才能成为管理工作中的“北辰”呢?这正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修身为人的过程。其一,当三省吾身。正人先正己,儒家倡导的是“内自省”的功夫,通过自我反省,从自身寻找提高的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而对于儒家特别是孔子的管理思想来说,管理的主要方式正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的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其二,当讷言敏行。孔子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其实就是从日常行为举止上要求管理者不仅勤劳工作更要谨慎其言。学生思想千变万化,学生管理者当不断修炼自身捕捉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变化与动向富于敏感性,对待工作勤劳敏捷。而“讷言”则要求管理者三思而后“言”,语言技巧对于学生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管理者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应当避免信口开河。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其三,当言而有信。诚信不仅是为人倡导的社会风尚,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从学生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对待学生要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则是“无信不立(《颜渊》)”,如果学生对管理者缺乏信心,管理者是站不起来的。

总之,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学生管理者当是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收益的管理者,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宽爱待人——热爱学生,尊贤容众

儒家强调“柔性管理”,所谓“仁者爱人”,其特点便是在管理中突出“仁爱”,对学生管理者而言首先便是热爱学生,只有“爱人”才能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学生间的矛盾,有利于建立二者间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和团结力,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但如何才能通过“爱人”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呢?

其一,当推己及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以己心度人心,方可有效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机,从而发现工作的切入点,相互理解才能有效沟通,共同达到管理目标。其二,当尊贤容众。在儒家思想中,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管理者,对待身有所长之人能够尊重,同时还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普通之人。管理者若以尊贤容众的心态去面对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自然能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目标。其三,当刚柔相济。宽容并非迁就与放任,而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孔子认为“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孔子家语•正论解》)”,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刚柔相济,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将宽恕与严格相结合,不放任、不苛责。正式场合中庄重严肃,日常生活中真诚热情充满亲和力,管理者通过良好的自身形象带动学生就能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正如孔子所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为政》)”。

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管理者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在理解人、宽容人的基础上去引导、说服和教育人,由通情方可而达理。

三、有道治人——选贤举能,举直错枉

作为学生管理者,除了不断完善自我、善于管理待人之外,还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一方面积极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能够用人之长,特别是在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的问题上,更要做到治人有道。

其一,当选贤举能。选拔人才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任人为贤更是重要的用人原则,但如何才能真正选贤举能呢?孔子认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而非人云亦云,德高才大者用之,德寡才乏者去之,做到用人之长,人尽其才。其二,当举直错枉。孔子在谈及治国之道时提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意即将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则百姓服从;将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不会服从。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同样如此,良好的学生干部不仅是学生管理者的得力助手,更能带动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而任用不得力的学生干部则会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事倍功半,甚至破坏既有的良好班风学风。因此,治人首先要知人所长,再发挥其所长,方有利于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其三,当一视同仁。治人者最忌通过有色眼镜判断人,作为学生管理者同样应当秉持公心,而非单凭个人喜好来评判学生,在选择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不能有所偏废,以明察加上公平才能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儒家思想拥有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学生管理工作仍有现实的启迪意义,每一个学生管理者当用积极的心态、灵活的思维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注释】

[1] 本文中《论语》引文均简注篇名,例如《论语•子路》简注为《子路》,下同.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3] 詹晓青.儒家人本思想及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05-109.

[4] 谷昊明等.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学生管理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91-92.

【作者简介】

赵蕾(1982-)女,陕西西安人,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硕士学位,现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月(1980-)女,汉,新疆乌鲁木齐人,文学学士学位,现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兼学生工作者,助教.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学生管理高校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