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2009-09-22 08:04郑凌焱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高校学生

孟 琳 郑凌焱

【摘 要】 本文探讨如何推动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转变传统工作中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管理工作;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因此,在进入更多依靠自我管理的高等学校后,学生如果不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将大大影响在校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要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对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的应对办法,才能实现高校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但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由于在社会地位、人员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保障,在人员数量上达不到当前学生工作的需求,而且大部分人员都没有受到过专业化的训练,专业知识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根据当前高校实际,培养学生工作的专业性人才是当务之急。首先,应通过专家指导、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其次,必须花大力气从校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现有的学生管理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再次,建立常规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学习机制,保证其管理理念和工作水平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的变化;最后,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知识和职业规划知识,着力提高其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服务水平,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这个前提是要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直面学生的现实状态。一方面,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从正规教育开始就在老师的全面管教过关——过“考试关”、过“舆论关”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缺陷。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耳提面命式的直面灌输,而越来越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意识、方法、平台各方面的条件,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与低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的学生实际。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作为老师,一方面不能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然,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实践,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教师如果一味“管”字当头,剥夺学生自我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缺乏,就会产生“意识障碍”,教育便成为训练而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到教育的对立面。老师如果任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意发展,其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甚至使学生走向歧路。

四、学生自我管理氛围的营造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人校园文化的范畴。院系学生会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协会,倡导学生自觉加人自我管理行列。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五、“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树立

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最首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改变“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切实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管理为服务,提高管理效能。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大部分高校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背离。因此,为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制定切实的措施服务好学生。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引导学生充分行使权利,尽好义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参考文献】

[1] 汪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2006.

[2] 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高校学生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