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志愿服务

2009-09-21 09:48
中国德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志愿志愿者

肖 浩

“自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这就是字典里对“志愿者”的解释。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残疾人奥运会,我们看到了众多志愿者的身影和笑脸,志愿者精神也成为感动我们的最美的风景。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不只是奥运会、抢险救灾等需要志愿者,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有学者认为,“互助与自助是志愿精神的基础,慈善与为人服务是志愿精神的核心,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独立与自治是志愿精神的前提,倡导运动是志愿精神的结果”。志愿精神具有建立社会合作与互助,促进社会团结与友爱,促进社会交流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服务多元化等作用。笔者以为,志愿精神还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引导大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志愿实践活动,对于他们努力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立场、信念与信仰的教育,非同于知识教育,其效果的形成与巩固更多的要诉诸于教育主体的实践。在志愿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奉献自我、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行动,进一步深刻理解自己的责任,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志愿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志愿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素材

谈到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有学者特别指出,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自愿、无偿为前提的志愿精神引领着志愿者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有机结合,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任务落到实处。

从发生机制看,志愿服务的社会心理动因有:第一,志愿服务反映了现代人高层次需要的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从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迈向一个富裕的社会,投身公共服务的志愿行动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关怀这一高层次需要的重要途径。第二,志愿服务体现了现代人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处于经济大潮下的志愿者,把参与志愿服务看作一种精神境界的凸显。第三,志愿服务成为实现生活人本化的一种渠道。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得到这样的收获: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满足高情感需求,其中蕴涵了很高的人本化的目标。第四,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人们表达社会参与愿望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志愿精神具有突出的利他性,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社会的热情,满足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个人与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受到实实在在的自我教育。

2.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行动实践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的特别之处在于要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不仅要在理论上说服人,更根本的是要促进教育对象的自觉践行。而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其教育意义在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化为实践,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统一,在比较高的层次上彰显和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志愿服务的思考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对于深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这样的志愿活动中还将激发大学生更高的人生追求,在奉献自我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将同龄人及社会上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请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宣传其先进事迹,展现这些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的精神境界,形成大学生支持、关心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2.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

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各高校都扎实推进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应该抓住志愿服务这个突破口,将参加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重要考核指标,将参加志愿服务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有机统一起来。

3.搭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平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建立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使之常态化;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志愿服务的形式,在科普活动、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扶残助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等多种形式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经常性活动与应急反应、社区与全社会等协调整合,促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肖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理论课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