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项羽出身决定着项羽不可能借酒席座次侮辱刘邦。项羽出身于贵族,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将,即使在国破家道中落之时,项羽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的身上依然保留了贵族血统的高贵,有“仁而爱人”、“温柔慈祥”的美誉,“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在非常讲究礼仪礼节的战国秦汉之际,项羽虽然傲慢,身上带有贵族的骄纵之气,对实力低于自己的对手刘邦,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但出身贵族的项羽,除了自高自大外,还喜欢什么事都讲究规矩、风度,他怎会不顾礼仪,师心自用,狂妄自大,不遵宾主间的礼节,大摇大摆地“东向坐”,而只让刘邦“北向坐”,给人留下诟病的话柄呢?
二.当时情景决定项羽不可能借酒席座次侮辱刘邦。项伯夜告张良的第二天,刘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向项羽解释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听到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晕头转向,为误解了刘邦感到忏悔,情急之下说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的话,推出了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一个发自内心感到对不住别人的人,找机会弥补过失还来不及,怎么会同时借酒桌座次来侮辱对方呢?于理不通。
三.“鸿门宴”是刘邦宴请项羽以谢罪。之所以有鸿门一宴,起因在刘邦。由于刘邦率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项羽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时两军力量悬殊,“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样的一种军事力量对比之下,项伯估计刘邦必败无疑,夜告张良,张良告于刘邦。刘邦为避战败,在张良的安排和项伯的百般叮咛下,第二天“从百余骑”亲至项羽军营谢罪。刘邦带领的这“百余骑”作用值得思考。
刘邦带这“百余骑”的目的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为了自身安全考虑,百余武士骑马而来;二是刘邦到项羽军营谢罪,一定要带礼品,这“百余骑”是运送礼品的。我们先分析一下第一种可能,当时情况下刘邦带的人少,才能表明刘邦问心无愧,并没有“欲王关中”之意,深谙为人处事之道的刘邦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另一方面刘邦带的人少才能体现出他谢罪的诚意。如果刘邦带领“百余”武士来谢罪,不但不利于消除项羽对刘邦的猜忌,更可能激化矛盾――这是来谢罪,还是来准备打架的。十万大军尚不是对手,区区百余武士又有何益呢?因此我们说这“百余骑”绝对不可能是百余武士骑马而来。我们再来分析运送礼品的可能,从鸿门宴上刘邦不打招呼逃走后,张良替他送的礼物来看,刘邦带的礼物很少,白璧、玉斗各一双,不需要“百余骑”运送。那么刘邦带的这“百余骑”又是干什么的呢?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这“百余骑”是来送酒菜的。刘邦既然是来向项羽谢罪,中国自古以来赔礼的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在酒桌上。若是在今天,商业经济发达饭店宾馆到处都是,找一个地方请客很容易,但在当时,经济落后,又是战乱时期,更何况是项羽军驻地,所以,刘邦只好自带酒菜,到项羽军营宴请项羽赔罪。虽然是在项羽的军营喝酒,但是就这桌酒席而言,当然刘邦是主人。就像今天你的朋友由外地到你的居住地求你办事,可能要在你居住地的饭店请你吃饭,虽然你是地主,但是,对于这桌酒席来说,你的朋友是主人,自然坐在主位,你是客人,自然坐在最尊贵的宾位。以此类推,刘邦在项羽的军帐里宴请项羽,这酒席的主人是刘邦,自然要“北向坐”,项羽是客人,理应坐在最尊贵的宾位——“东向坐”。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那种仅凭座次中“东向坐”的叙述,而武断地论定项羽狂妄自大、骄横无礼的说法是简单片面、有失公允的。
王耀臣,山东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