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周建龙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文章通过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必要性以及现行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若干具体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问题;会计教学改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对于培养会计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就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要及时更新会计教学理念,改革会计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及必要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特征
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能为我国会计法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建设献计献策的决策人才;按我国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主体的会计事务的人才;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会计事务处理能力,胜任会计专业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对于第3层次的会计人才而言,他们的工作领域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型企业的一般会计事务处理领域。这类会计人才相对于第1、2层次的会计人才而言,人才培养所需的投入相对更小,培养难度相对也更小。由于会计是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术、高度职业化的高等教育专业,所以第3层次的会计人才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
(二)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社会的需要
在2000年报道了贵州等地大学毕业生回到技校学习之后,近几年陆续报道郑州、天津、广州、沈阳等地有大学生“回炉”技校的现象。这种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一方面反映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切实际、专业设置陈旧、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在一系列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会雇佣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差,企业雇佣他们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资金对其进行培训。因此,他们更愿意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学生就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反映出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通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同属本科层次教育,但由于其经费、师资、生员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所以其按照同一模式培养的本科生质量以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应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正视发展历史短、生员质量相对较差等客观事实,认真分析本校在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特点把学院定位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行业的高级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上。
二、现行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分析
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导致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多,就业较难;另一方面,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用人单位感到寻才难。不难发现,高等学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会计学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加之近些年来会计改革步伐加快,新准则的颁布与实施,由于教学计划的“法定性”,有些课程已经在前期开过,致使教师无法将本专业最鲜活、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出校门就成了“废品”。
(二)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过于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边听边做笔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结果学生不能灵活地把握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只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程度,重理论,轻实践,无法看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会计专业的基础教师一般只讲专业课中一两门课,讲会计的不擅长财务,讲财务的不擅长会计,专业知识面狭窄。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校任教,参加社会实践少。工作经验不足,往往在教学中凭主观想象出发,教条地照搬教材,而不能按会计的职业规范进行教学,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只是含糊的概念,这种现状必须得到纠正。
(四)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目标过低
表现在:课程单项实验过分依赖会计软件,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模拟实习内容多、时间短、适用性差,实验效果不佳,专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锻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会计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
1、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体化教学。可将会计课程安排在实训中心完成,让学生边学边干;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突出网络视频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法,在考核中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把考核重点放在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2、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考试热潮已经波及大学校园,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3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5年国家又
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考取各种会计资格证书,实际上是来自于一种就业的压力。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如果能把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为学生参加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提供便利。使学生毕业时就拥有一本或两本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提高了竞争力。
(二)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
1、课程的结构体系。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并充分考虑会计课程的特点,可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大学的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在前两年学习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任选专业。选修课可以针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在“2+2”模式下,根据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搭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2、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短学期制问题。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先后进行了学期制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短学期制的普遍做法是:原学期由20周调整到18周左右,在增长的暑假里安排“短学期”,并相应地调整长学期里课程学分与学时,而学生利用“短学期”主要是用来完成辅修、双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及创新研究实验等,所修课程、实验、实习计入学分。学校也可以利用短期时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对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他们实习的时间,也必然会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设计,并付诸于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感知实践。通过开展以认知与感受为主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真实感知专业知识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情况,感受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2、专业课程实践。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技能课程实验、专业综合课程实验,其关系是逐步递进,呈梯形排列,实践时间逐渐增加,并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强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建设与会计学、成本会计、审计等多门课程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立仿真的企业财务环境,提供模拟企业的财务有关数据,供学生进行会计核算与分析、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基本技能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掌握会计专业技能知识。
3、角色实践。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学院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环境,要求学生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通过若干实践方式,体会来自实际工作的各种问题、各种要求,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提高的一个学习环节。
4、开展校企协作,建立松散型校外实习基地。初步设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应是松散型的,应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首选目标。这是因为:这类企业是“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股份制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吸收实践知识和经验越多,培养“零距离”人才的自身功底就会倍增。总之,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具体措施有:每年可以派出几名青年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实践或挂职锻炼,在具体岗位上锻炼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专题调查,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选派部分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使专业教师具备国际眼光和涉外知识结构。另外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