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状态调查
不久前,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教师生活状态调查》(见《人民网》),有2万余名教师网友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收入状态不满:六成教师网友表示自己的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一成多的网友表示,自己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表示收入超过4000元的网友的比例最少。而且,大多数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多数教师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很多人对教师职业感觉麻木。
课改以来教师的困惑——教学观念化
这里所谓的观念,是指这样一些关键词,它已经不是思想家所处理的概念,而是变成社会上所流行的东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近十年,其最大的成效就是,给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课改新理念,诸如“后现代”“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生活世界”“学生中心”“互动”“探究”“过程”“合作”“对话”“交往”“生成”“情境”“多元”“反思”等关键词流行一时,笼罩着教师们的头脑。但是,审视现实的真实课堂,观察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反而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与镇定,变得无所适从了。作者陈云奔以为,(见《教育学报》)教学行为的改变,观念自然是要先行,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或者根本就是他人的观念,那么观念也只能仅仅是停留在流行话语上的词语而已。
当下教师们对教学思想的了解,大都建立在一些不甚准确的道听途说之上,有些看来像是常识,实际上其中的“了解”非常有限,多数凭了些流言或发展出的通俗解释,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正是在这种程度上被广大教师知道和理解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观念的傀儡,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观念的制造者能够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观念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这也不能责怪观念的制造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一元化的观念对应物,一切皆在不言中。相反,他们反而要责怪教师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因为这种确定性的追求恰恰是应该要抛弃的。毫不奇怪,教学走向了所谓的观念化,它要求的思想、技巧远胜于实践的需要,各种观念的要素或关键词被引入教学实践,重新组合,教师们不再费心积虑去设计教学的过程,考虑适当的教学行为,只着意于打造可以引发种种阐释的教学片段,形成符合观念的说法,教学在具体情境中自然生成。教学变成了观念的推演,在很大程度上离开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观念已经替代了活生生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对教学的理解远离了曾经的经验与知识,被这些观念所捕获,而别人的理论描述出来的观念显然与教师自己的常识和经验及自信成了一对矛盾体,于是教师时常处在矛盾冲突之中,失去了技能,崩溃了自信。
可怕:整个教育围绕应试和就业展开
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钱理群在一次演讲中说,(见《学位》)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这就非常可怕。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正是这一严峻的现实,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调,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澄清。
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听一听这样的批评。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而这种精神素质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果。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就应该补这个课。大学不仅仅使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如果不着眼于这一点,只是按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你们中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