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疗效观察

2009-09-18 09:50吴冬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0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吴冬林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素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A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复方甘草酸;苦参素

[中图分类号]R373_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84-02

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往往不佳Ⅲ。复方甘草酸(stronger neo-minophagen C,SN-Mc)含甘草的皂苷成分,由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组成,具有保护肝细胞膜、免疫调节、抗病毒、防治肝细胞癌变及抗肝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方面,SNMC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方甘草酸在治疗慢HBV-DNA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机制,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人民医院2008年4月~2009年2月感染科门诊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HBV-DNA均为阳性,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4例,女性40例,年龄32~69岁,平均(46.5±7.7)岁。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肝功能指标、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先给予综合护肝治疗。包括肝复肽、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等,3 d后复查肝功能。治疗组52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批号:H20050185)8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52例,给用苦参素针(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503004)0.6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项目

主要有,①患者的症状、体征:如乏力、恶心、腹胀、黄疽、水肿等。②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fAST)和总胆红素(TBrL)的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心电图及肾功能,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1九圣升血4统计学处理

临床检测指标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X2及t检验。

2结果

2九圣升血1肝功能与PTA的变化

两组者的ALT、AST、TBIL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A值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

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有1例(1.9%)HBV-DNA转阴,治疗组有5例(9.6%)HBV-DNA转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对症处理后未影响临床治疗。对照组有1例出现水肿,2例皮疹,均未影响治疗。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预后差。因此在乙型肝炎的早期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抑制乙型肝炎向中期或晚期发展,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复方甘草酸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具有抗感染、调节免疫和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文献报道其还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的作用。复方甘草酸苷保护肝细胞的机制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使得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无法产生,起到抗感染作用,从而保护了肝细胞膜。实验表明,复方甘草酸苷不但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及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而具有抗感染作用,而且主要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使肝细胞凋亡减轻,并且能使变形肝细胞恢复以及使未受损伤的肝细胞得到保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复方甘草酸苷也可以通过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而具有抗补体活性,降低炎性反应。另外,它还是一种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已知的甘草酸有2个差向异构体,即α-甘草酸和β-甘草酸,β-甘草酸对补体经典途径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而对旁路途径无抑制作用,故复方甘草酸苷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从而直接发挥抗感染作用。本文结果表明,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对照组相比,ALT、AST和TBIL复常速度快,尤其是对AST的改善尤为明显,这表明复方甘草酸苷对肝细胞及线粒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肝组织炎症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在不良反应观察方面,该药不良反应较少、轻微,治疗组仅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无须减量或停药,不影响临床疗效。在治疗中,对于乙型肝炎病重的患者,如常规剂量达不到满意的疗效,可采用增量用药的方法(复方甘草酸苷用药量增至100 ml/d),可取得良好效果。复方甘草酸苷突然中止后可出现转氨酶再度上升,故大量给药时不能突然中止,停用静滴后,可继续口服片剂,逐渐减量并维持一段时间,以保证转氨酶不反跳。

总之,复方甘草酸苷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可取得满意疗效,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药物,能有效降低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慢性乙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四步免疫化纤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老年患者的肾脏毒性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耐药变异特征分析
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在肝纤维化分级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