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杰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
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最大的转变是课堂地位的转变。语文教师常常“雄踞”讲坛,、居高不下也就居高临下。,学生再“风华正茂”也难“激扬文字”。提倡“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走下“神坛”。
怎样才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话性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对话者、学生学习发展的激励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效度的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不甘心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给学生提供了指点的机会、评判的权利、思考的平台和施展的舞台。古人先贤“百家争鸣”,今天的莘莘学子更要“百花齐放”。和谐的语文课堂由此而产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沟通是欢快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呢?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不是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文本是对话之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顺利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授课前,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对话切入点,选准对话话题。对话的话题应能“四两拨千斤”,这样能真切检验老师和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效果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也是教师地位能否转变的关键一环。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1)预测。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加深阅读理解,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预测阅读法。预测阅读法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已知的阅读知识推测未知的阅读内容的阅读方法。过程就是“预测-证实或推翻-再预测-证实或推翻”。从阅读的顺序看,可看题目预测正文内容,看开头预测全文内容或结尾,看上段内容预测下段内容。
(2)反思。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反思自己阅读理解达到的水平,评价自己是否完全达到了阅读的要求。反思时可自问:①我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了吗?②我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问吗?③我能回答课后的问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吗?④我能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吗?
(3)质疑。质疑是理解的深化,也是思考的检验。质疑形式可分两种 :一种是直接质疑。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可从文中归纳概括。一种是间接质疑。由文本内容引发的思考。如,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成文?如果我重新作文可在哪些方面创新?阅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根据文本的易难,可将师生对话分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两种方式进行:
(1)教师主导。对于应研读深究的或有难度的文本,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发掘体现学生思想光芒的话题;对话时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层层剥笋;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
(2)学生主导。对于学生能驾驭的文本,应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这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这一点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很难接受的)。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对话。对于学生主导的课堂对话,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的,应着重做好对话前的准备和对话后的总结工作。
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可操作性极强,但又极易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平等对话也要讲策略:
(1)不可无视文本。对话是建立在文本上的对话,任何脱离文本的对话都是无益、无效的对话。
(2)不可盲目追求“气氛”。对话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热烈,未必体现学生的热情。对话可求新但不是求异,可出彩但不是出怪,教师要用理性的眼光驾驭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合理评判。“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不等于听之任之。学生任意的解读、误读有十分严重的后果。教师指导得法,才不会谬种流传。
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是学有所获的课堂,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是智慧飞扬的课堂,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是思维跃动的课堂。对话须平等,平等对话,则师生共进、“教”“学”和谐。
语文课堂因平等对话而精彩,平等对话构建和谐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