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盛
任何学科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它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对该学科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却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音乐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还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烙印的学校和地区,对音乐课教学质量的重视都还不够,想要提出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那更是难能可贵。那何谓校园音教氛围?所谓校园音教氛围就是指学校流行、崇尚什么音乐,它是否健康高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是否经常开展音乐活动,师生音乐修养如何等等。由此可见,校园音教氛围其实是一种潜在课程即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
也许是由于职业的缘故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本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身边响起的音乐。如大街小巷往往都是时下流行的各种音乐,娱乐场所多半是高音响刺激的摇滚乐、爵士乐或成人圈里的歌曲,家庭则大多是一些与家长兴趣相关或有助小孩成长的音乐。然我们也不难发现某些学校的校园广播,也经常播放这样的音乐:“想着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老公,老公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让我一次爱个够……”等等,这些与大街小巷一样情调的乐声。在此,笔者并没有要贬斥或非议这些歌曲的意思,但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在校园里经常听到这样的音乐,这不得不使我们想到: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校园广播不容忽视。
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校园广播是个非常重要渠道。然而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对它的管理,在营造校园良好的音教氛围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几乎有点背道而驰。校园内播放的不是轻松活泼优美的校园歌曲,而是时下成人圈里的流行音乐、歇斯底里的摇滚乐、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等等,这些与中小学校园氛围格格不入、与中小学生年龄特征极不相符、有时其实就是播放者个人所喜欢的歌曲。诚然校园内播放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学生最喜欢的音乐,但中小学校园毕竟有别于大众场合、娱乐场所,中小学校园该播放什么歌曲?中小学生该崇尚怎样的音乐?——这不仅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考虑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搞教育的人不得不注意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时下流行,学生喜欢,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而播放。校园里的一切活动应该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快乐成长为准则,中小学校园需要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朝气蓬勃的音乐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从音乐文化教育的角度看,中小学校还是宣传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高雅音乐的重要窗口。
当今社会由于商业的炒作、网络的传播、卡拉OK的流行和MP3、MP4的时兴,音乐传播非常地快。我们的学生又良莠不分、饥不择食,他们很多都热衷于昙花一现的流行音乐,迷恋其中。众所周知,按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校一周最多只能给学生开设两节音乐课,由于音乐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学校一周只能开一节,有的甚至初三年级就不开课了。加之一时还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高中学校),学校领导平常对音乐学科的关心就很不够,音乐活动的开展也不多,校园音教氛围就可想而知了。然就在开课率这样低、校园音教氛围这样不浓的状况下,我们的校园里却经常响起这些与音乐课堂格格不入、与校园文明氛围极不相称的音乐,有的甚至是格调低下的通俗音乐。结果导致我们的学生校内听的是流行音乐,校外听的也是流行音乐,身上带的随身听、MP3、MP4还是流行音乐。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崇尚什么样的音乐?我们只能回答:绝对不会崇尚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雅音乐。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与高雅音乐接触太少、了解太少。
生活中,人们碰到传染病时都会主动地远离或隔离传染源。我们却不自觉地利用校园广播在做让传染源与良莠不知的学生充分接触的蠢事!这种蠢事不仅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堂效果。如在早些年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上就曾登载了江苏一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歌曲《送别》时,学生竟公然向老师提出“不唱《送别》唱《吻别》”的要求,弄得这位老师尴尬不已,其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又何止一例呢?要使学生崇尚某种音乐,仅仅靠我们几个音乐老师的几堂音乐课是很不够的,我觉得更重要是要有这种音乐的良好氛围。这大概就是耳濡目染的道理,也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吧。试想:学生校外听的是情爱歌曲,校内听的又是爱情歌曲,看到《送别》怎能不叫他想起《吻别》呢?因此,我们呼吁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同时,也要对流行音乐进行“疏道”;在对流行音乐进行“疏道”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园音教氛围的营造,也把校园广播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实从上述的课堂现象中,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另一个侧面,即教学质量差、教学手段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同时也反映近年来我国校园歌曲的创作少了,音乐课上贴近现代中小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少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学生熟悉刘德华,而不了解刘天华;学生崇拜“天王”,而不知“乐圣”。我们的音乐课没有给学生带来美,带来享受。因此,在当前这样开课率低、教学与教材都不完善的状况下,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就显得更加必要,更加迫切。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营造校园音教氛围的重要性,他主张校园里要“弦歌之声不绝”,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鼓舞。与此同时,他又主张音乐应是善与美的高度统一。当他听了周代的两首古曲《韶乐》和《武乐》后认为:《武乐》虽旋律优美,但尽美而未尽善,而《韶乐》则尽善尽美,听后竟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很早美国科学家就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对比测试,结果发现:摇滚乐和爵士乐演员,心率不齐,神经异常者达93%以上;而演奏古典音乐的交响乐演员,患同类疾病者5%都不到。尤其是,越浅薄或刺激性越强的音乐,其审美价值就越低,对人的心灵及智能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七彩音符包罗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要使音乐充分发挥作用,黑格尔有句话说得精当:“单凭抽象声音在时间里运动是不够的,还要加上第二因素,那就是内容”。可见,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把人教育成好的、美的和善的。作为校园广播我们能否根据学校的特点,将这些尽善尽美的音乐巧妙地、科学地播放呢?如很早上海市闵行中学就在尝试着用音乐代替刺耳的铃声,羊城宝源某小学听世界名曲上下课等。像这样我们不仅利用校园广播营造了校园的音教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加强了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巧妙地、科学地利用校园广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如某些欣赏课里面的乐曲,音乐老师可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利用校园广播让学生提前一个月或一个星期先听;有些歌唱课里面的歌曲就可以不教,就让学生听校园广播学唱,把它作为我们音乐学科学生平时评价的一个方面——期末测评时学生可演唱其中的歌曲,谈歌曲表达的情感或演唱处理等,象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果。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与我们校园内开展的音乐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举行班级合唱比赛时,对那些指定的演唱曲目就可有机地在广播里播放,比赛结束后还可播放唱得好班级或同学的录音,象这样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和音乐兴趣,又极其巧妙地营造了一个优良的校园音教氛围,象这样又何尝不可呢?
影响校园音教氛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校内有,校外也有,校园广播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过校园外我们管不着,校园内我们总容易做到。广大的音乐教师们,薄弱学科困窘环境,我们更要注重校园音教氛围的营造。请管理好我们的校园广播,让它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音教氛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它成为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又一个摇篮吧!(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