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贵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政治事件。据统计,1956年共发生工人罢工、请愿事件86起,人数约万人。发生学生罢课请愿事件30多起,有1万多人参加。在农村,不少地方出现农民闹粮闹社事件。①毛泽东十分关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研究。深刻分析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和谐的理念与实践,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了不和谐事件出现的原因
(一)某些官僚主义作风。主要表现在:强迫命令,脱离群众;缺乏责任心;一些党员干部摆老资格,恃功挟赏,看不起党外人士,看不起群众;入城以后,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享乐思想,贪污腐化。
(二)没有满足某些群众提出的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毛泽东发现,1956年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应当和可能解决的,有些是不适当的和要求过高、一时不能解决的”②。
(三)国家机构中某些环节存在缺陷。虽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毛泽东认识到,“国家机构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③这些缺陷的结果,就是官僚主义、特权现象和家长制作风,这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毛泽东虽然还没有从更深的制度原因上分析,但是他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四)部分群众认识上存在误区。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社会还不完善,其优越性的体现需要时间。部分群众对新社会不理解,甚至对国家的历史和当前的政策产生错误的认识。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原因:第一,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第二,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此外,“广大群众一方面欢迎新制度,一面又还不大习惯”,“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④
(五)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一些具体政策的运用不适当。毛泽东认为“这些闹事不能够说是反革命,而主要是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我们不会教育,我们不会领导”⑤。“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⑥
二、提出了一些解决社会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毛泽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他说:“在我们的社会中,群众闹事是坏事,是我们所不赞成的。但是这种事件发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们接受教训,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从这一点上来说,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乱子有二重性。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去看待一切乱子。”⑦
(一)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在毛泽东看来,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所以,对这些矛盾,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二)对人民中的犯法分子要给予法律的制裁。毛泽东看到,“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他们可能利用和歪曲我们的方针,故意提出无理的要求来煽动群众,或者故意造谣生事,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对于这种人,我们并不赞成放纵他们。相反,必须给予必要的法律的制裁。”⑧人民中的犯法分子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是,这和压迫敌人的专政是有原则区别的。同时,惩治这种人是社会广大群众的要求,不予惩治就会违反群众的意愿。
(三)克服官僚主义,开展整风运动。由于“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的错误,有一些是要由上级机关负责,不能全怪下面”⑨,因此,要“克服官僚主义,适当地处理矛盾”。要克服官僚主义,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50年代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毛泽东一贯重视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他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⑩
(五)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认为,只要坚持了这一方针,“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毛泽东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思想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这项方针是对于当时中国六亿人口来说的。他认为,“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11}第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毛泽东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也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服务。
(六)克服国家经济体制某些环节的缺陷。在毛泽东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不完全巩固。有些问题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得到解决。首先,工业和商业方面,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是不妥当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工资也要适当调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12}。其次,农业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不能学苏联。工农产品的交换,我们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闹事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工人、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13}毛泽东认识到,必须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4}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及民主的原则。
(八)要注意总结实际经验,掌握规律,制定和实行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毛泽东看到,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工作人员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际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15}具体要做到:第一,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第二,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行政策必须考虑到当时当地群众的物质利益、意见要求和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第三,制定和实行具体的政策,要区别不同阶级阶层;区别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区别不同地区和条件。
(九)要让人民有反映意见的渠道。早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16}1956年闹事事件发生后,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健全信访制度的重要性,这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大多建立了信访机构或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干部,很多省和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信访机构开展了若干重要的信访工作,创立了领导接待来访日、县市长定期接见人大代表、与调解委员会合作、对集体上访妥善处理等方法;很多地方信访部门还专门制定了工作规定。
三、启示
(一)要把握社会矛盾的多样性,避免解决手段的单一化和模式化。涉及社会矛盾的人员和情况是复杂的,解决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解决一般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方式是有缺陷的:第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标准是什么呢?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并认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些认识,从原则上说,都是正确的。但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已经取得的认识还要不要发展?党的领导方式是否需要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对这些问题,毛泽东本人都还在探索中。也就是说,此时处理社会矛盾的标准是不够具体和明确的。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要有民主才行,没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后来,由于个人崇拜的发展,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容易走形式,实际效果不大。第三,虽然毛泽东并没有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成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的方法,但是,后来由于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的确把它当成了唯一的方法,并且轻易地把它变成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毛泽东甚至认为大是大非也好,小是小非也好,革命的问题也好,建设的问题也好,都可以用鸣放辩论的形式去解决,而且解决得比较快。这就把复杂问题单一化、模式化了,忽视了他自己以前十分重视的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二)要重视用法律手段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如前所述,毛泽东是主张对人民中的犯法分子实行法律制裁的,他并没有放弃法律手段;他也看到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局限性。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有两点不足:第一,他轻视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例如,1958年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我们主要靠决策,开会,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他还说:“法律是死的东西,是谁也不怕,大字报一贴,群众一批判,会上一斗争,比什么法律都有效。”{17}第二,他没有将自由、民主、法律有机结合起来。毛泽东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在法律不健全、法制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自由和民主又如何保障呢?
(三)要用制度来克服官僚主义。实践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整风来克服错误是有效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靠整风这个手段就不够了。我们党已经成为了执政党,要有效克服官僚主义、特权现象和家长制作风,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除了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毛泽东忽视了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研究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四)要注意用经济的方法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如前所述,毛泽东看到了社会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物质利益,他也重视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统筹安排、适当兼顾的办法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他强调的是政治、是精神、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很多场合、很多时候他都把物质利益原则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加以批判,认为“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强调物质刺激,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18}他对按劳分配的政策有时也提出责难,认为彻底实行按劳分配,会带来个人主义的危险,不适当地将物质利益原则视为个人主义。近年的事实证明,多数群众闹事还是主要源于部分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注释:
①盖军:《中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②③④⑥⑦⑧⑨⑩{11}{13}{14}{1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769、769—770、770、793、792、791、767、783、791、780、829页。
⑤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4页。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16}刘絮、聂玉春:《信访工作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17}王金豹:《50年代中期我们党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探索与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1期,第33页。
{18}《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作者单位:云南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