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特征

2009-09-17 08:06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钟 君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特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论应实践之需要而产生并发挥指导作用又被实践所不断突破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和先进文化代表的历史。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这种结合主要表现为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方法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126-06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探索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30年,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30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应变及创新,传递着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核心问题,就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由于实践总在不断发展,历史总在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要实际地存在并产生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重申和坚持某些理论观念,并作出新的阐发。可见,任何对于理论的创新,都必然内在地包含着继承和发展两个部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继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理论创新就变成了浪漫主义的空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而走到邪路上去。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创新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见,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固然不是创新。然而,片面强调全盘解构,也不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只能是一脉相承同与时俱进的结合与统一。

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首先是因为始终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不搞“两个马克思”(包含“两个邓小平”)的割裂,不搞所谓“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维护有力。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从未发生过明显的、根本性的断裂,表现出了一脉相承的连贯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连贯性突出地表现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尽管由于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没有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没有造成“非毛化”倾向,而是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与科学的毛泽东思想相区别,对毛泽东个人做出了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①。《决议》还明确指出:“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①邓小平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不但保持了党的历史的完整性,而且保持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完整性,防止了意识形态的混乱,维护了国家团结和稳定,既为理论创新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又保持了理论的延续性,为科学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前苏联的解体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起了苏共党内的思想混乱。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有人借批判斯大林来全盘否定苏共和苏联的历史。遗憾的是,对于严重歪曲苏共和苏联历史的错误观点,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都没有给予应有的抵制和批驳,反而愈演愈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实施改革“新思维”,戈氏彻底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方针政策,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显然,理论创新绝不是理论的彻底背离,理论的背离只能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和民族的灾难。

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的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必须与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指导实践向前发展。死守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具体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一些个别论断,不发展,不前进,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②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封闭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③时代的本质没有变,但是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所在的时代相比,历史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时代增添了许多新内容,理论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满足时代的需要。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脉搏,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针对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切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完成了主题的转换,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针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时代剧变,社会主义执政理论自觉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形成;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抓住战略机遇,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榉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总结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造性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

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理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认识论上突出表现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又是历史观和实践论的统一。实事求是侧重于对其自身所蕴涵的唯物论原则的坚守,解放思想侧重于对实事求是所蕴涵的辩证法精神的凸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对其指导思想的哲学概括,是辩证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统一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空间。

实事求是的侧重点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概括,强调的是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更强调了对规律的尊重和运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称为“这是对事物的惟一唯物主义的观点”⑤。“实事求是”概括的正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精神和实质。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表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⑥可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升华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解放思想的侧重点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体性和认识论的中国化概括,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本质。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⑦“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方法论原则。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尽管二者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逻辑上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整体。“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应一以贯之。”⑧“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冲破过时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才能正确面对现实,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去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真正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解放思想绝不是对实事求是的否定。尽管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打破框框的重要性,也曾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就是毛主席提倡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⑨“解放思想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⑨“我讲的是真正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⑨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解放思想”决不是随心所欲,而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终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因此,解放思想固然要反对僵化保守和因循守旧,需要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但解放思想绝不是信马由缰和痴心妄想。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可能异化为思想冒进或乌托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充分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不仅仅体现在逻辑上。更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政治领域。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他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把自己叫做既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实事求是派”⑩。

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地彻底地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教条主义和旧框框。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是要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破除各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个具体观点或论断教条化的“左”的错误,把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种种“左”的教条(即马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曾经指出:“按照马列主义的原理,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伟大的人物、伟大的领袖每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⑨这是因为“马教条”违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消解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和时代性,脱离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实际,总是陷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不能自拔,从而成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障碍。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强调解放思想不但承担着把人们从“马教条”中解放出来的任务,更承担着把人们从“洋教条”中解放出来的重任,强调要坚决反对各种把资产阶级神圣化的“右”的教条。邓小平曾经指出:“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⑦“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提出要解放思想,但在当时有股思潮,有些年轻人以为解放思想就是要搞自由化,我们纠正了这种倾向。”⑨这是因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洋教条”,其与之俱来的危害性不可小觑。

总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路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二十多年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同志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如果没有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⑾

三、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相结合催生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理论对时代要求和现实实践的尊重,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历史必然性与合规律性。不过,理论创新不但要满足当下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还应具有超前性,通过揭示现实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在未来利益的驱动下,超越现实,满足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未来实践的需要。理论要实现

这种更加高级的创新,就要尊重价值原则,充分体现历史主动性,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结合,把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

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必然性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真理原则,体现了客体尺度的要求。历史主动性体现了价值原则,体现了主体尺度的要求;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历史主动性主要表现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历史必然性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历史主动性原则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历史必然性是侧重于强调客观现实的认识论原则,其哲学表达为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对历史必然性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历史主动性指向未来实践,是侧重于强调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论原则,其哲学表达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历史主动性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必然性又是统一的,它们互相补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着人类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之间的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推动着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对真理原则的尊重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对现实实践的客观反映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离开了对真理原则和历史规律的坚守,理论创新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理论也就失去了其求新求变的初衷,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不可能实现。

历史主动性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价值理想提出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某种超验的生活目标作为特定的价值,并以此勾画与设计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从合规律性的角度展开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论证,不但没有舍弃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而且将这一价值理想设定为体现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性原则和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原则,并对实现这个价值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进行了论证。马克思主义高度强调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利益和目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定的主体参与社会活动,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和以何种方式,总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恩格斯曾经强调。唯物主义往往“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⑿。社会主体各种复杂的利益和目的作为各阶级的社会性需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成为历史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基点。

历史主动性与历史必然性相结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指向未来的创新之路。对历史必然性的坚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规律性和科学性的保证,确保了理论创新的真理性。同时,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能够根据未来的实践和利益,为理论创新提供无限的空间和无穷的动力,引导理论创新不断向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固然要回答当下时代的实践疑问,用来满足实践需要和解释现实。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决不表现为新术语、新名词铺天盖地。更不表现为通过这些名词、术语的运用来承认现状,而是借此不断地引导人们去改变现状。这样看来,我们衡量真正的理论创新的标准就不在于新名词、新术语的多少,而在于其综合方式所新拓展的历史容量,即其所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质量和数量。显然,仅仅着眼当下,理论创新所能够拓展的历史容量是有限的。要想拓展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就必须着眼未来,敏锐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之路无限延长下去。离开了价值性原则,理论创新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真理与价值的内在关系不断催生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于人类发展的社会生产实践,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和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的主体利益,体现了科学规律的真理性和人民利益的价值性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已知和未知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历史必然性,具有明显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产生于社会化的物质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不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压迫下无产阶级意识的“扭曲”,更不是所谓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客观反映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客观事实,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

其次,无产阶级作为没有任何私利的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其阶级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相吻合,因此无产阶级具有无比的历史主动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集体主义、基于阶级消灭基础上的事实平等、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崇拜私有产权、崇拜市场(金钱)万能、崇拜形式平等、崇拜抽象个性和原子式个人的意识形态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性和崇高性,体现了人民利益的价值性。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最充分地应用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原则,“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是这方面的典范。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最彻底的价值原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充分尊重真理原则,认识到“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⒀。“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⒀正因为如此,要把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满足实践需要。“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⒀”

参考文献: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4.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9.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⑧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9.

⑨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68.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9.

⑾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2000年lO月11日).

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2.

⒀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24.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