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严水 岳 珑
摘要:为了考察和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情况。采用了文献资料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陕甘宁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陕甘宁边区政府紧急划拨赈济粮款、妥善安置灾难民、防疫治病、兴修水利、开展节约和捐助运动、设立义仓、抢种、补种等措施,赈灾救灾成效显著。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灾荒依靠的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注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生产自救;边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政府;自然灾害;赈灾救灾
中图分类号:K2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064-0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了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甚至一年之中多灾并至,雪上加霜,极大地影响了陕甘宁边区军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陕甘宁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赈灾、救灾,开展生产自救,战胜灾荒,度过难关。支援了前线,迎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回望历史,认真总结陕甘宁边区军民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灾害及其成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历了极为严重的灾荒。据统计,1939—1944年,陕甘宁边区受灾面积达509973.8公顷,粮食损失8652300公斤,受灾人口1055470人。[1]并且,无年不灾,经常多灾并发。
1940年至1943年,边区遭受旱、水、雹、冻、风、霜、虫、瘟等灾害共106次,其中旱灾16次,水灾31次,雹灾31次,冻灾7次,风灾2次,霜灾5次,虫灾3次,瘟灾8次,危害遍及边区58县。[1]3年间,各类灾害导致死伤2351人,房屋倒塌3478间,牲畜损失4103头,树木毁坏2600株,经济损失加677965元。[1]
1945年7月27日《解放日报》报道:靖边等县“月余来旱、水、雹、虫、风沙灾齐发,损失甚巨,旱灾自古历四月初八以来情况日趋严重,蝗虫灾损害庄稼罕见,有些地方一脚能踏死数十个,雹灾受灾村已达六十二个,夹杂其间的风沙灾和水灾也非常严重,致使种下的庄稼没有着落的已达7666.6公顷。”[2]
严重的自然灾害,给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有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为的因素。
首先。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为自然灾害多发区;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对农业作物的生长非常不利;经常发生各种灾害,其中,旱灾、虫灾最为严重,不仅影响面广,而且损害强度大。[3]“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一年不旱,遭水灾”,已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众世代相传的谚语。
其次,由于陕甘宁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气候发生了改变,雨量逐年减少,常年干旱,灾情进一步加剧。据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期,陕甘宁边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草原肥美。后来,地质气候逐渐变化,人口不断增加,加之滥砍乱伐与战争,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其覆盖面积愈来愈小。不但破坏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使北面的沙漠不断南移,昔日富饶的绥德、米脂等地区,被沙漠吞没。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地区的滥砍乱伐森林更加严重。1940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专门组织了森林考察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大片森林被“扫荡”一空,“如志丹、靖边境内,已成‘大地裸裸,畜山濯濯,尤其是洛河、延河、大柳河、红柳河的支流地区,1938年还是柏树成林,到1940年已是砍伐殆尽。由于森林破坏,引起了气候的剧烈变化,造成1940年暴雨成灾,陕北的几条主要河流同时泛滥,形成六七十年来的第二次大水,水土大量流失。”[4]再比如,在大生产运动中,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大量开垦荒地,森林破坏更加严重,“到1943年延安三十里铺已无森林的踪迹了”[5]。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
其三,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也给边区军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军事包围与战争使边区许多地方化为焦土,民众逃离,生产难以恢复。经济封锁断绝了陕甘宁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既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禁止国统区的物资进入,特别是粮食、布匹、纸张、电讯器材等物质严禁运往边区。而抗战军需品又不断增加,正如林伯渠所言,各种封锁使得“边区人民的负担无疑的是比以前数年加重了”[6]。尤其是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造成陕甘宁边区粮食严重不足。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陕甘宁边区的灾荒。
二、陕甘宁边
面对陕甘宁边区严重的连年灾荒,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抗灾救灾措施,积极帮助边区军民、灾难民恢复生产,度过难关。
1940年3月30日,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根据各县受灾状况,分配了赈济粮及救济款。为了加强赈济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还要求“各县应即组织赈济委员会,委员五人至七人,以县委书记、县长为赈济会主任”,并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基层进行统计工作,以便使赈济工作落到实处。[7]1941年5月2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又发出了《关于赈济灾难民的指示信》,要求各县应将已拨之粮款,迅速发放,并强调:放赈只是个消极的方法,积极的办法是以工代赈,是改进生产工具,扩大生产,是动员广大人民互相调节救济。[1]
(一)及时发放赈济粮、款。妥善安置灾民
每当灾荒发生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即派专员到灾区调研勘实,根据受灾程度,具体划分赈灾款、粮数目,并且动员各方力量,视灾情状况,就地争取临时适当的救济办法。据统计1940年至1942年8月30日,仅边区救灾总会就发急赈款十万元救济灾民。[1]另外,1939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共拨救济粮472862.08公斤,救济款809746.8元[1]。
灾荒频发导致数万、数十万甚至百万的灾民大量外流。如1938年,国民党统治区“以水代兵”,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特大水灾,造成豫、皖、苏三省44县受灾,死亡893 303人,3 911 354人流离失所,涌起难民潮。其中,河南黄泛区原有6 789 098人,逃亡1 172 639人;安徽泛区原有人口9 055 857人,逃亡2 536 315人。[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共接受移难民638 509户,266 619人。[9]为了解决灾民给陕甘宁边区造成的巨大压力,陕甘宁边区政府执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制定和执行安置灾难民的措施。
积极开展以垦荒为主的农业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垦荒面积平均每年以46 666.6公顷的速度增长。1937年,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为574 666.6公顷,1945年,达到950 000公顷,经过大生产运动,耕地面积增加了373 333.3公顷。[10]同时,吸收难民参加工业生产,这一方面可以赈济灾难民,一方面又可以发展边区手工工业。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难民纺织厂、难民硝皮厂、难民农具厂,安置了大量的灾民。
(二)有效地进行防疫治病
灾荒地区极易引发疫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还容易引发人畜交叉感染。对此,陕甘宁边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兽疫防治暂行办法》(草案);1942年5月13日,公布《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1942年5月29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组织条例》及《延安市各防疫分区委员会组织暂行规划》,并要求各级部门及其驻防地群众,如有感染患疾者,务须设法治疗,并报告该部备查。[11]另外。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成立后,经调查将边区的传染病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鼠疫、霍乱、天花,此类传染病经诊断后,24小时内用电话电报报告边区防疫委员会;第二类为伤寒及副伤寒、赤痢、斑疹伤寒、回归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猩红热,此类传染病应按周报告。遇到第一类传染病发生,经确定后,应即时限期断绝发病区域之交通,施行病人隔离等,病人即时送医院……必要时得由防疫会协同地方设立隔离病院。[12]
1941—1942年,陕甘宁边区疫病大范围流行,尤其是1941年1-4月,甘泉、富县、志丹三县最为严重,仅甘泉一、二、三区就有876人感染,死亡186人,其中儿童占2/3。[13]
为了防止疫病传播,1941年5月19日,陕甘宁边区卫生处派出医疗防疫队下乡,进行防疫、调查、医疗和宣传教育。两个月内,为民众、公务员及学生注射防疫针431名,种痘325名;帮助地方政府建立防疫委员会。陕甘宁边区卫生处还进一步改进了《边区卫生报》,印发《军民手册》2 000份,《传染病防疫问题》100册,《防疫手册》300册,防疫传单8种。并且,通过卫生晚会、“宣传周”、展览会等方法进行宣传。[14]这些措施,对防止疫病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防治传染病工作积累了经验。鼠疫、麻疹、吐黄水等疫病在陕甘宁地区再未发生。psi(pro)
而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由于持续数年早荒,民众又缺乏基本的治疗条件。1930年3-4月,爆发了“春瘟疫”,其波及陕西关中、榆林等地,在各县死亡人数中“饿毙者十分之三四,而病死者十分之五六”,[16]。在这次旱灾中,甘肃省死亡人数230万,而死于瘟疫的就有60万[17]。
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积极防疫治病,才使得陕甘宁边区在大灾来临之际未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流行和人员死亡。
(三)兴修水利及抢种、补种农作物
为了防灾救灾和增加农业产量,从1939年起,陕甘宁边区政府积极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
按其性质,水利又分为自流灌溉和井水灌溉;水土保持方面又可分为水漫地与修埝地。自流灌溉,如1943年修成的靖边杨桥畔水渠,全长2.5公里,水量每亩1立方米,每小时可灌溉田4公顷,总计可灌田地672公顷。[10]清涧县折家坪镇,修成水渠5公里,工程浩大,可灌田13.3公顷,[10]延属分区以裴庄渠灌溉面积最大,据1943年春统计,能用水灌溉71.5公顷,其他如郝县在1943年修成水地73.1公顷,甘泉6.7公顷,延安5.3公顷,安塞2.1公顷等。总之,截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共有水地909.8公顷,增产细粮809937.92公斤,可供9098人一年的食用。[10]
井水灌溉田,多用于种植蔬菜等,一般分布于城镇附近或大道两旁,延安绥德分区沿黄河一带最多,每口井可灌溉一、二十亩;水漫地是三边分区特有的一种从改造自然的方法上来达到改良农作物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作物改良事业。到1943年,已修成4000公顷,共可增产粮食375000公斤[10];修埝地是在耕地中间打条坝棱,使泯土与肥料不被山洪冲走,使其沉积在耕地的低洼处,淤成小块平地。1939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共修成484公顷。1943年,增至574公顷,可收细粮152664.256公斤。[10]
在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尽可能地将边区受灾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陕甘宁边区政府还领导农民抢种、补种农作物。多种一些早熟粮食,以缩短灾荒时间,弥补粮食短缺;另外,尽可能干种、抢种一些小日月庄稼。这些措施无疑大大减少了灾荒给边区军民生活带来的困难和影响。
(四)开展节约、捐助和军民互救、自救运动
1941年1月1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呼吁“边区党政军民节省捐助”,“各机关部队学校社团,每人每日节省食米一两救灾州[1]。各机关团体单位积极响应林主席的呼吁,仅1942年9月21至11月1日,陕甘宁边区各机关及民众募捐款94767.4元,小米651.2公斤,衣服153件。[1]
由于,陕甘宁边区灾情不断加重。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防旱备荒的群众运动。5月16日,西北局发布《关于防旱备荒的紧急指示》,要求“全边区党政军民均应把防旱备荒的紧急任务提到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并且,要求“政府所颁订的各种备荒节约的计划和办法,各级党委均应保证切实执行,”尤其是“每个党员均需要以模范的行动首先响应。”[18]6月18日,《解放日报》发表《加紧备荒》的社论,进一步强调西北局的指示,指出:“除了增产以外,我们还必须组织群众厉行节约,提倡节衣缩食,反对各种浪费,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珍惜和节省粮食,储存洋芋、糖、菜与食品,彻底清理仓库、草站,严格遵守政府严禁粮食出口,严禁用粮食造酒、熬糖的命令。”[18]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边区军民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救、自救活动。为战胜灾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储粮备荒,设立义仓。鉴于义仓在中国历史上防灾救灾中的作用;根据参议员杨正甲、任绍亭关于创办义仓的提案。1944年8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应积极劝导人民创建义仓,积蓄粮食,以备万一。”“采取关中义仓运动经验,号召人民响应推行,造成群众备荒运动。”[6]各地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创办义仓。
1944年,《解放日报》报道“绥德分区自夏田丰收后,许多百姓都把余下的麦子存入义仓。绥德四十里铺,凡是三十户以上的村庄,都以村为单位设立义仓,以民主选出三人负责,分任主任、保管、会计工作。据目前统计,全区共收入麦2 000余公斤,连豌豆共约2500公斤,入仓的人数有724户,占全区总
户数的三分之一。”[20]子洲也积极创办义仓,数目不断增多,性质有二,一种是由各户捐入义仓的粮食、糠等等,派专人保管;另一种由各户存粮或其他东西入义仓后,在平时以低利贷出,灾荒时无利借给穷人。[21]截至1945年,延属分区在甘泉县建义仓31处;富县93处,开义田186.6公顷。[1]对缓解灾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灾荒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陕甘宁边区遭受到了严重的灾荒,但是,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边区广大军民的积极努力下,救灾度荒工作成效显著,从而使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有组织的群众力量,不仅能够对敌寇,而且能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斗争”[19]。
第一、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领导、组织赈灾救灾。当灾荒发生或灾象一旦初步形成,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立即露布灾情,并号召各级党、政、军机关和全体共产党员,将重视灾荒上升到乃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高度,号召发动全体人民,用一切办法防旱救荒。
1940年3月30日,陕甘宁边区党委、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1941年5月2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又发出了《关于赈济灾难民的指示信》;1945年5月18日,西北局也发出了《关于防旱备荒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救灾工作,各县应组织成立救灾赈济委员会。
同时,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还要求,救灾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发扬民主,以人为本,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政策和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市镇、每一个机关、每一个学校、每一个部队和每一个家庭。谁要是对灾荒没有充足的认识和估计,“那就是不关心群众的痛痒,就是没有群众观点,或者群众观点不足,就是没有远见,犯了政治上的错误……”[1]
第二、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得人心稳定,人人投身灾后重建的行动中。
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一方面,大力宣传生产自救,强调边区政府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赈济灾民。因而救灾很重要是依赖广大群众的自救。另一方面,发动群众互济互助。《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我们深信,我们陕甘宁边区全体军民,只要一致动员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荒,克服困难,使我们生产运动的果实得以保持,对日反攻的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8]
正是这种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情绪稳定,基本没有出现逃荒现象。而国统区却不然,1940—1942年华北持续大旱,鲁中临朐人口因灾荒逃离而急剧下降,1939年全县人口为38万,1942年下降到21万。逃离人口最多时竞达全县人口总数的80%左右,其中又有80%是举家而逃,一度时间全县只剩下8万人。[22]就是与其他解放区相比较,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工作做得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一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边区林北县芦柴沟村共有农家703户,3668人,逃亡的就有82户,310人。[23]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边区救灾工作的展开,很多民众又返回了原地。
第三、陕甘宁边区相对和平、稳定,为广大军民齐心协力抗灾救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巩固,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屏障,隔断了日本侵略者与边区的直接接触,使得边区基本上无战事;另外,虽然国民党调集了重兵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执行了联合、斗争的方针,坚决回击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使陕甘宁边区周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和平和稳定的环境为陕甘宁边区赈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自然灾害,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形象,对边区的社会改良和社会进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认真总结陕甘宁边区政府防灾、赈灾、救灾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靖边通讯.月余来早、水、雹、虫、风沙灾齐发,损失甚巨[N].解放日报,1945-07-27.
[3]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星光、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六辑[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6]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7]胡民新、李忠全、阎树声.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8]池子华.中国流民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9]黄正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J].抗日战争,2001,(3):15-34.
[1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1]总卫生部公布防疫标语,预防重于治疗[N].解放日报,1942-03-21.
[12]边区防委会讨论工作计划,发起捕鼠减疫运动[N].解放日报,1942-05-15.
[13]边区防疫队返延安总结工作[N].解放日报,1941-08·17.
[14]边区半年来,卫生工作展开,防疫队深入农村工作[N].解放日报。1941-10-4.
[15]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6]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几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7]徐国昌等.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18]社论.紧急动员起来,防旱备荒[N].解放日报。1945-05-18.
[19]社论.加紧备荒[N].解放日报,1945-06-18.
[20]绥德通讯.绥德四十里铺农民以余粮人义仓[N].解放日报,1944-10-16.
[21]子溯通讯.增办义仓[N].解放日报,1945-07-8.
[22]胡焕庸.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3]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