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夺桥”后的反思

2009-09-16 06:33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泸定桥品味语言文字

高 凡

《飞夺泸定桥》是一篇传统课文,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依然保留。

讲课之前,我带领学生阅读了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观看了电影《飞夺泸定桥》,但是课上仍留下了许多的遗憾。而正是这些遗憾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解读语言和表达思想要经历一个不断建构和解构的过程。

思索一:注重教师授课的完整,忽略学生情感的培养

上课伊始,我的备课思路依然是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引导学生读第六自然段,先理解“泸定桥是什么样的”,再理解桥面险、河水急、桥对岸的敌人疯狂这一内容。通过学生朗读来表现桥的险要,体会出红军夺桥的任务有多么艰难!这样的导入,我觉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学生对环境有了一个直观而且深刻的感受后,再深入到人物的行为,更突显人物形象,同时学生学起来更符合认知规律。课是按我的设计稳步进行的,当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想进而继续理解红军英勇夺桥这一主题时,我却发现学生在谈感受时表情淡漠,仿佛在谈自己曾到过的某一个旅游景点,甚至有学生竟然炫耀自己暑假去过的一个地方比这里还要惊险,其他学生的眼神中则满含着羡慕。

课上到这里,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已经完全脱离,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在夺桥,但情感是游离的。面对这次夺桥的“失败”,我冷静下来想:“长征”仿佛是一帧老照片,毕竟年代久远,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怎能会感动,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恰恰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切实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只有在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后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第一次夺桥的成功是在让学生观看了《飞夺泸定桥》这部电影之后,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在文本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我们面对的不应只是一本语文书,要想讲好一节课,自己不仅要有充分的积淀、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把教材学厚的本领与意识。

思索二:强调整体的情感品味,忽略文本的品味

对于“品味”,我与众多老师一样,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思想情感进行领悟,其实不然。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情感丰富的文章,我每次接触这类课文,就不自觉地“比重失调”,在课堂上不惜耗费大量时间谈感受,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最终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飞夺泸定桥》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因为年代久远,学生一时不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谈一些“大话”,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要想学生理解“夺”字的意思,就要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比如,通过文章中对夺桥一连串动作描写的词“背着、带着、拿着”的理解,深挖这些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再通过朗读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从字面上弄懂了它的意思,更充分感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虽然课堂存在许多遗憾,但它让我知道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更要学会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完成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泸定桥品味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勇夺泸定桥
——根据课文《勇夺泸定桥》编写
泸定桥(外二首)
品味桂峰
飞夺泸定桥
品味四季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