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激发学生兴趣

2009-09-16 06:33宋俊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铅笔气球杠杆

宋俊平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现在理科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中非智力因素的要素,科学品质包括科学的兴趣,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动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以“神奇”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八年级物理起始课上,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准备好的一个大铁钉与部分大头针接触,并没有发生互相吸引现象,接下来,在大铁钉子上绕上较粗的漆包线,接通电源,再把它与部分大头针接触,学生发现大铁钉子能够吸引大头针了。简单的操作,神奇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智慧大门在老师的启发下打开了。

多年来,我自制了多种教具。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凸透镜,直径有25厘米,是从一个舞台专用灯上拆下来的。在物理课上,我找第一桌的一名同学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把大凸透镜放在这名同学面前,让同学们观看他的面部。学生们看到被夸张的面孔,情绪激动。不断移动凸透镜与该同学面部的距离,学生们又看到了逐渐缩小的面孔,学生们感到疑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疑惑中思考,产生求知欲,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产生了。

在讲到“分子引力”一节时,我将两个铅柱的平面刮出新茬,再将两个平面平行横向推进,发现有一部分连接上了。接下来在下面挂10千克的大钩码,连接的部分竟然没有被拉开!我又将教室里的小水桶装满水挂上,竟然也被提升起来了!此时,同学们感到很惊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不少。

以“夸张”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语言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描述,要求学生能够揭示内涵于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深刻体会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其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堂我经常采用“夸张”的方法去描述物理现象。

例如,我在讲“动能”时告诉同学们:假如操场上有一个直径为3米的大气球,气球体积几乎和我们的教室一样大小,在大风的吹动下向前滚动,我们在操场上看到后会感到很恐惧吗?你会惧怕气球撞到你而逃跑吗?这时,有淘气的学生说:“我迎上去抢气球。”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我话锋一转:若不是气球,而是同样大小的实心铁球,在操场上向你快速滚动,你会怎么样?此时,同学们进入联想的状态,异口同声地说要躲开。这样比较后,总结出“气球的质量小动能就小,铁球的质量大动能就大”的结论,说明了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

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通过各种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在“杠杆”这节课上讲到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比较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钓鱼竿属于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为加强直观理解,我画了这样一张漫画:在黑板上先把人画得很小,把鱼画得非常大,人和鱼的比例明显失调,这引起了学生的热切关注。此时引导学生判断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不难找出力臂的大小,于是很容易判断出钓鱼竿属于费力杠杆。

在复习课上,我写下物理公式P = F / S,在黑板上标注力一定,面积减小的时候,把字母“S”写得非常小,压强增大,我把“P”写得特别大。当压力一定,分析面积增大,我特意把表示面积的“S”写得特别大,这时候导致压强很小,我就把表示压强的字母“P”写得非常小。这个小技巧活跃了气氛,增强了印象,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以“离奇”的遐想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是习题做得越多越熟越好,概念、规律背得越熟越好,应该指导学生在勤于思考中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找出规律,引导学生能够想象,甚至是离奇的遐想,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离奇”的现象,展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体会到: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谐相处,才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的学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习的过程是教的依据,教的过程又是学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讲完摩擦力,我让学生想象:如果摩擦力不存在,世界会怎样?同学们纷纷议论:没有了摩擦,人无法行走;没有了摩擦,手就什么都拿不起来了……讲重力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如果重力消失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可以说出:没有了重力,人离开地面后,就永远不能返回地面了;没有了重力,汽车过后飞起的尘土,就永远悬浮在空中;讲完光学,我们又一同设想,如果没有了太阳,人类会……在讲解单位换算时,我告诉他们,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16光年,距离是1.4473×1014千米,火箭的速度是2.0×104 千米/小时, 我让学生遐想利用人类现在的最快的飞行器,计算出乘坐火箭从牛郎星到织女需要的时间7.2365×109小时,每年为8.76×103小时,需要的时间是8.26084×105年,也就是82.6084万年。

神奇、夸张、离奇的遐想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而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表现,具有主动学习的倾向性,它是物理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的运转就会加速。用神奇、夸张、离奇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学生们就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以实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

课堂上,教师既要选取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恰当活动,还要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在思考中,甚至是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中,闪烁思维碰撞的火花,澄清认识,发现真理。

一节光学课上,我示范左手拿一支铅笔,然后闭上一只眼睛,用右手指从侧面去捅触铅笔尖,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梁昊青:我非常认真地做每次实验,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第一次从侧面没有接触到笔尖,马上再接触,还没接触到,多次接触后,就很容易捅触到了。可是,再重复实验过程,就又不能够一次准确接触到。反复了多次,结果是一样的,并且,没有一次实验能够一下就触到,我感到非常奇怪。我们四个同学配合做,也没能一次成功。我认为必须从捅的方向看铅笔才能准确接触。是看的方向和手指运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我们反复多次,只要方向一致了就能够准确捅触到了。

陈戈:我自己思考了一下,老师告诉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呢?我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做了2次实验,的确触不到。我刚才两只眼睛都睁开再去做这实验,很容易做成功的。我认为是跟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观察有关系(他的解释中出现了错误的概念),一只眼睛发出的光和两只眼睛发出的光不一样的,当一只眼睛观察实验过程时候,铅笔在一只眼睛发出的光线的直线上。究竟在这条线上的哪个位置不能够确定。但是两只眼睛发出的光线交叉点在铅笔上。因而,两眼很容易就把铅笔离眼睛的所在位置找到了。(老师纠正了说道:是铅笔将光线反射到眼睛。)

李佳:我明白为什么了。我原来想老师强调闭上一只眼睛,结果陈戈不听老师话,睁两只眼睛做实验。原来,铅笔把光线反射进入人的一只眼睛后,人们知道了,铅笔在这条直线上,到底在这条直线的哪个位置?观察者是感觉不到的。当陈戈睁开两只眼睛做实验的时候,是铅笔上有两条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了。这是由一点发出的两条直线的交汇点。观察者才能够确定了铅笔所在的位置。由此,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是一只眼的人,那是不是就很难确定物体位置,那他的生活一定很不方便了。同学们,爱护自己的眼睛吧。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铅笔气球杠杆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找气球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