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今年已经50岁了,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曲子吧,它的产生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五十多年以前的上海音乐学院。当时学院有规定:学院的学生都必须组织下乡演出。
于是,每次下乡演出时,同学们都会精挑细选,演奏自己最拿手的曲子给台下的老百姓听。可是,只要一演奏小提琴,台下的观众不是随便乱走动,就是聊天,没有人会认真听。原来,他们根本听不懂。于是,大家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老百姓都喜欢听的乐曲呢?
回到学校后,在老师和管弦系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小提琴的何占豪、俞丽拿等6名同学组织成立了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目的就是让西洋乐器小提琴能说出“中国话”,并让老百姓都能听懂。
于是,他们平时除了学好学校的功课外,还花很多时间学习民间音乐,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挑灯夜战”。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创作,他们改编了许多中国乐曲,何占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越剧素材和大家一起创作了一首《梁祝四重奏》,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用小提琴演奏中国戏曲音乐。当他们再次下乡演出时,得到了老百姓充分肯定和喜欢。于是,大家又想,能不能创作出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小提琴曲呢?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校领导提议把《梁祝四重奏》改写成大型的协奏曲,并把学校作曲系四年级的学生陈钢派来与“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合作创作。之后,
他们每天钻研作品,不断地创作,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长达26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终于完成了。
1959年5月27日,《梁祝》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的节目,由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之一的俞丽拿演奏小提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当俞丽拿深情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时,台下掌声雷动,久久不息。从此,这一曲《梁祝》轰动了世界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