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随笔训练”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09-09-16 04:45何晓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随笔训练作文教师

何晓归

一、反思作文教学的弊端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难题。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厢情愿地为学生传授一套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如何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无独有偶,各种作文指导书也“遥相呼应”,罗列出九套十法的写作技巧,如“中药铺”,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各种写作技巧满天飞,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师以为学生学习了这些写作秘诀,拥有了这些写作秘笈,就等于拥有了写好作文的秘密武器,必然会“下笔如有神”。其实不然,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而学生依然不会写或者写不好。有的作文题材学生缺乏兴趣,“提笔四顾心茫然”;有的作文内容学生没有生活体验,难为“无米之炊”。君不见,许多学生提笔作文时,双眉紧锁,叫苦连天,痛苦不堪,手中一支钢笔犹有千斤之重,咬破了笔杆子也写不了几行字,写作成了一件头痛的事。作文教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作文教学费时、效果差也就在所难免。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必然让学生伤心,教师痛心。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必然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拒语文于千里之外,使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痛定思痛,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我们忽视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走入了重方法、技术至上的误区。学生本身有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个性习惯,作文是作者与自身、自然、社会、传统的对话,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精神的结晶,有积淀,有欲望,有契机,才会有作文。如果把写作教学作为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技巧来传授的话,作文就会陷入一种只能说空话、套话、假话甚至废话的“新八股”的泥潭,要么言之无物,平庸无聊,要么词语贫乏,表意不明,缺乏鲜活的气息和火热的激情。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文是展露学生心灵、表现自我的一项创造活动。尊重写作主体,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少一些“规范”,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开放,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渠道,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随笔训练”的内容和特点

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宽松的写作环境?如何激励学生敢于表达、畅所欲言?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中笔者一直在苦苦探索。一个奇怪的现象引发了我教学上的灵感,这个现象就是学生平时上交的那些不加限制、随性写作的作文要比教师命题的作文质量要好。穷则变,变则通,为什么不尝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自上而下命题的写作方式呢?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开始尝试一种“随笔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随笔原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评论。“随笔训练”取其自主为文,不受命题限制,有感而发,尊重个性,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叙可议之意。可以说,“随笔训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为散文体裁的随笔,而是作为一种练笔的凭借,在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追求完整,只要能表情达意即可。在内容上,可以随时观察生活,抒发心灵感受;也可以畅谈生活经历,分享独特体验;也可以遨游书海,摘录名句佳作,写出个人感悟。

随笔训练的特点:

1.倡导真实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有许多体验和感受,渴望与他人交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甚至不吐不快。如果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他们创设良好和谐的气氛,他们就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笔训练是学生在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宣泄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体验,阐发自己的观点,是一种真实的写作。学生写随笔时,“以我手写我心”,处于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行为动机中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力和张力。这种强烈的写作冲动促使写作的积极力量得到激发,真话自然就会出现在学生的随笔里,这也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的“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2.随笔重在随时、随地、随意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随笔倡导自主为文,随时随地观察生活,感受自然,洞察社会,思考人生,不拘一时,随时写作,随时上交,随时接受教师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不受约束,不囿于成见,自由地想,自由地写。训练的本质是“自主”,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对命题作文的颠覆,体现了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的理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随笔训练”模式的整体思路和基本做法是:

三、“随笔训练”教学策略的实施

当然,随笔训练虽然倡导自主,但不自由,随时随地感悟和写作但不能随便。在随笔训练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1.小小一个随笔本——“蓄势而发”

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个随笔训练本,用于随笔写作。可随时上交,教师随时批改,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每周上交1-2篇。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篇不少于300字,一个学期写随笔至少可达20篇。如果长期坚持随笔训练,学生一学期大约可写6000字,学生在校三年累计写作字数可达3万多字。

在随笔训练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以前在大作文训练中不曾有过的精彩美文,有抒发真情实感的,有感悟校园生活的,有畅谈读书感受的,也有透视社会现象的。随笔训练让学生自主为文,改变了命题作文的形式,鼓励学生放开写,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学生非常欢迎这种随笔训练的形式。

2.教师下水作文——“推波助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下水作文是最好的榜样,虽然教材中有佳作,报纸杂志上有美文,但这些文章中的作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太大,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下水作文更具影响力,更有资格现身说法,指导学生写作时更有说服力。

叶圣陶先生主张:“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每次展示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因为下水作文是出自熟知的任课老师的手笔,学生阅读时倍感亲切。同时,教师本身也有了写作的真实体验,指导学生时也更有效,也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效仿,学生也从教师如何写随笔中获益不少。

3.欣赏性教学评价——“保驾护航”

学生写完随笔或作文后上交,总会期待得到老师及时的评价。如果我们教师注意这一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进行及时的批改,就满足了学生的期待,无形中也会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学生的随笔,不管好与不够好,只要是学生用真心去完成的,都是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学生毕竟是学生,学习上有差异,成绩有差距,作文水平也会良莠不齐。如果教师以一种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对待,就最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多多去发现学生随笔中的优点、长处,甚至是一些闪光点,不断去赞扬他,不断去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完善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写作热情必然会进一步高涨,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除了激励性欣赏评价外,课堂随笔交流也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学生的随笔承载着各自的感触、心得、智慧和文采,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学生间交流,能够促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也是一种榜样的作用,也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写作指导。当然,有的随笔学生只愿与教师个人交流,教师应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

打开学生的一本本随笔本,就好像与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相见一般。阅读着一篇篇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话语,我也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在批改随笔中,我常常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强化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用心去写作。学生也常常用真诚来回报,也乐意给老师讲自己的真心话,随笔成了教师和学生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作文教学“随笔训练”实施两年来,学生告别了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写作题材有了新意。作文上交率大大提高,作文优秀率也同步增长。许多同学的文章在学校的文学期刊上发表,有的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获奖,有的同学主动申请加入学校文学社,渴望以文会友,甚至一些优秀的习作被推荐到报刊上去公开发表。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随笔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教师采取激励、欣赏性的评价,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师生在随笔中对话谈心,共享着写作交流的无穷乐趣。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随笔训练作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探析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
美育教师
试论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