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檀
《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
上半年扩张信贷有利有弊。利在宏观经济数据好转鼓舞了复苏的信心,弊在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跃进,可能在未来两三年造成巨大风险。
上半年扩张信贷有利有弊。利在宏观经济数据好转鼓舞了复苏的信心,弊在代价巨大,主要代价是经济结构恶化,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跃进,可能在未来两三年造成巨大风险。
我国政府的实际债务表面上并不高,只有20%左右,但是2004年财政部财科所的测算,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91.18%。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以上,包括公开发行的债券,政府背书的隐形债务如银行未来的坏帐风险,社保空帐、养老金缺口以及公立高校的债务和政府粮食等收储的亏损。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处于破产或者接近破产的状态。
这次信贷大跃进使地方政府有了重新洗牌的机会,新增的信贷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由于贷币扩张政策造成的土地价格创出新高,更使地方财政无眼前之忧。
免却眼前忧,而有心腹患。
目前地方政府利用信贷大扩张,开始债务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增长到3000多家,其中70%以上在县区级,总的银行借款从一万多亿迅速增加到五万多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经显著提高,甚至提高到100%,不少投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不实、抽逃资本金、管理混乱等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融资平台的总负债状况。
面向国企、国有控股项目的信贷扩张主要是政府信用在背书。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过多,可能造成双重负面结果:一方面迫使银行不得不继续扩张贷款规模,否则会造成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如果投资项目效率不高,在两三年内无法赢利,银行就存在坏帐大量增加的风险。
地方政府信贷增加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一些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主体借款后统一安排运用,将地方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混为一谈,中国银行业改革好不容易分清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界限,重新混为一谈,一旦出现坏帐,银行是找政府还是找企业?银行以政府信用为背书进行贷款,不是市场化改革的进步,而是倒退。
银行的风险就是社会的风险。银行要降低坏帐率,将倒逼政府公司化。比如倒逼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全部成为高收费项目以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如此政府公司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将难以避免。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所有的高速公路、高铁、水务全都成为以赢利为导向的政府控股公司,目前全国许多城市水费大涨,将来交通费用、水电煤气费用、钢铁价格等全都会大幅上涨,各个城市的发改委将成为涨价委。
地方政府还有另一条糟糕的解决债务的路径,就是高价出售土地。可以肯定,公共事业费用不涨价,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必然大涨,以缓解地方政府的新一轮债务危机。房地产市场价格非理性高涨相当于向企业与购房者收取额外税收,提高企业与消费的成本,则相当于变相通胀。
以地方债务隐性增长为代价促进经济复苏,必须设立基本原则,一是不能造成市场体制的倒退,上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改革代价打水漂;二是建立地方政府透明公开的公开财政体系,以全民监督保障投资效率。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