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据7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关于公众怎么看待高考保送生,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10848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2.2%的人认为现在的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仅有9.7%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在某方面成绩突出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品学兼优尖子生”的不足5%(4.2%)。调查还显示,90.5%的人认为,在社会诚信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高考保送生制度容易滋生腐败,79.5%的人表示高校所有的录取生都应该是“透明生”。
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后一块“绿地”,保送生落到如此尴尬境地,令人痛心。
原国家教委学生司某领导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有些品德好的、有特长的学生,往往因为分数低,考不上大学。保送可以弥补考试的缺陷。保送生是要为“偏才怪才”提供一个宽敞的绿色通道。保送生政策是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在不拘一格选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功效。
“好经”总会被歪嘴和尚念歪。笔者查阅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除了“外国语中学根据公布的推荐办法选拔本校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并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外,其他中学推荐的保送生,从报名、推荐、报送、录取等环节,都缺乏“全校公开”“提前公示”等硬性制度规定。于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学校的保送生工作多是在悄悄状态下进行的,一些中学甚至“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比如2000年发生的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事件,“隆回一中采取偷梁换柱和考试舞弊等手法,保送了多名成绩中下的权势子弟”“一名被学校推荐但保送未成功的学生,其高考分数仅347分,离专科最低分数控制线还差100多分”。等到大家得知与保送相关的消息时,录取通知书已经下达,有关部门当然懒得纠错、认错,造成事实上的“客观错误”。著名教授贺卫方痛心地表示:“我当然愿意相信,大多数保送生是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而获得保送资格的,可是,在相关制度如此松弛,暗箱操作那样易如反掌的情况下,保送生这般容易堕落为‘特权生,那么,‘保送生的称号将由一个荣誉变为一个污点。”
在“公众认为目前的高考保送生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89.1%的人首选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或“保钱”。其他问题还有:46.8%的人认为保送生信息未向社会公开,42.2%的人评优执行程序不透明。只要保送生制度不走到阳光下,恐怕保送生受质疑的情况就很难改变。现行的《招收保送生办法》的保送条件多有“软化嫌疑”,比如保送条件是“省级优秀学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单说第一项“省优秀学生”,就显得过软。
保送生作为考试制度的重要构成,显然不能封闭在“闺阁”中,而应该和网络社会、信息公开等密切挂钩。现在,网上录取已经成为高考的重要录取方式,因此,保送生制度也应该和网络化、信息化、信息公开挂钩。保送生的每一个环节和详细情况,学校都应该公布于众,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有了坦荡无私的透明风度,没有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是个别人想制造腐败,碍于监督无所不在的网络力量和民意监督,也就不得不大大收敛。保送生才能成为“公平生”,得到社会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