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这一潭死水”

2009-09-14 02:22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6期
关键词:蜗牛交流生活

周 晔

一直以来,作前积累——整个习作工程的源头环节,我们在做着却是收效甚微。名目各异的“采蜜本”、“摘记卡”,日复一日的被动积累,盲目摘抄,却是片面注重语言的积累,再加上不整理,不疏通,不学以致用,最后只是劳而无功。作前积累被喻为是“死水一潭”。

如何救活这潭水——让“水质”变优良、让“水源”更充沛,终年潺潺不息,“水”到而文成,“水”优而文活?

只有激活,只有开掘引流,不仅有语言的积累,更引人生活的积累,思维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甚至,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掘井引水——学会积累的方法,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主动积累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水到渠成,逐步提升。于是,每当接手一个新班,开始新一轮的习作教学,我们的目光和行动聚焦于作前素材积累,有效地予以激活:

一、榜样诱导,激活学生素材积累意识

一次教学间隙,几个女生拥上来用羡慕的语气问:周老师,你为什么那么爱写作?你的文章怎么写得那么好?(原来是有几次,我曾经让他们欣赏了我写的一些生活小随笔,没想被他们记住了,有好多细心的孩子,竟然偷偷地闯入我的“博客”,留下了“小脚丫”)。灵感瞬间而起——何不利用自产的“榜样”,诱导他们主动积累?

于是,第二天,我带去了我的“神秘礼物”——五六本巴掌大小的小本本,当学生们通过视频展示台看到这些普通的小本子时,有些疑惑。我说:昨天,有些好奇、好学的孩子问老师写作的法宝,瞧,这就是“法宝”,我的宝贝。翻开其中的一本,密密麻麻,记载的全是日常琐事:今天带着女儿去稻田边收集野草,编织了一个不太象样的草环;中午,品尝到的某道私房小菜,味道绝佳;看电视,采集到了很好的一条广告语,摘录: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学生看得趣味盎然,我说:有趣吧?这只是老师每天花三五分钟,记下的一点,不过天长日久,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料财富”,我的文章雏形、文思灵感全都来自这儿;这个宝贝还有另外一个乐趣,闲暇时翻翻,你会发现过去发生的事、人又如电影般“重现”,其乐无穷……学生羡慕之际,我“趁热打铁”:很多小事,很多心情,很多灵感,稍纵即逝,所以,关键的是要像老师这样,随时抓录,这就是“日积月累”成就“美妙写作”!

接下来的日子,我随机制作了一些精美的幻灯片,介绍一些有关“积累”的准确、简洁而生动的知识,比如积累的目标阐述,比如积累的方法指导等。

[积累知识1]:为什么积累?

积累,是为了写作,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跟别人交流、交际;积累,还为了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因此,积累是一生的事。

[积累知识2]:积累什么?

世间万物皆可积累:优美的语言、那只轻灵的蝴蝶、街角卖红薯的农民、那次“怦然心动”的心路历程,以及一次失败的实验,一句温馨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

这些知识,用生动、积极的语言适时入驻,给了学生迷茫写作中明确的目标引领。

看着自己崇拜的老师的精彩博文,看看老师那些旧旧的宝贝的小本本,再读读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火苗都被巧妙地“点燃”了。第二天,很多孩子的书包中就多了一个小本子,开始模仿老师的样,时不时地记下些什么。

二、观察入手,激活学生素材采撷方法

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如今的现实是,这些90后的孩子,老是嚷嚷着“被繁重的学业压迫”、“三点一线——家、学校、辅导班,上学、放学,生活千篇一律,简单枯燥,哪有素材可积。”在这样的新外部条件之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看来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如何引导摄取生活中的素材呢?关键策略是观察,叶老十分强调的“观察”,是“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去培养的”。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材料。

1观察,需要“细节放大”

先让同学们建立这样的概念:同样的事物,粗疏的观察与细心的观察,得到的信息会有天壤之别。

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以观察小蜗牛为例:第一次,我要求大家到校园角落去观察蜗牛,10分钟不到,学生就三三两两地回来了,记下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是小蜗牛的外形,寥寥数语。第二次,我进行了大略地指导,如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借助放大镜重点观察蜗牛壳,发现壳上螺线的秘密;准备几样食物,观察蜗牛的进食情况;让小蜗牛在木棒、棉线上爬行,观察它的运行痕迹等等。这一次,学生不但趣味盎然、收获的数据和信息更是满满的。由这次实验比较,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平凡生活不是无材料可积累,而是得带上“放大镜”,去观察细节,去发现思考,生活才会呈现宽广和精彩、素材才会取之不竭。

2观察,派出“五员大将”

引导学生高效观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我与学生们戏称为观察派出的“五员大将”:

第一员大将:眼睛。用眼睛去看,从不同方位(平、仰、俯、斜、正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看,看云卷云舒,看两簇火苗的不同燃势,看街头交警工整的疏导姿势……

第二员大将:鼻子。用鼻子去闻闻,淡淡的花香、米饭的清香……

第三员大将:嘴舌。用嘴舌去品尝橘子的酸甜、佳肴的美味、芥末的辛辣……

第四员大将:耳朵。用耳朵去听,听考场上笔尖与纸片摩擦时的沙沙声、听小雨点打在车蓬上“当当”声,听下课时《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悠扬的葫芦丝音乐轻快地响起……

第五员大将:手脚。用手去触摸,感受榴莲刺的尖扎、动物皮毛的柔滑,用手去感受河水的细细流动;用脚板去踩踩泥泞的稻田,感受泥土的松软;用脚步去丈量那家喜欢的小店与校门的距离……

如此引导,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又让学生真正尝到了观察的甜头,观察更得法,生活素材更丰厚。

三、活动激励,成就学生素材积累习惯

任何一项语文的行为,不管是阅读,或者素材的积累,只要持之以恒,收获定是惊人的,难就难在坚持。

为此,有检查,有交流,有展示就很需要跟上,也只有这样,积累才能长期持续,有希望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1“素材交流课”——利用晨间谈话课或每周二下午的阅读课时间,开展内容丰富的“素材交流”活动:交流自己摘录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读书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一则生活小素材: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听到的小故事或小常识、思考的问题和心得。交流的形式多样,集体分享、同伴交流、自我欣赏交叉进行。趣味横生的所见所闻、个性独到的情感、思考,使得这样的交流课让孩子们留恋不已,而同时,老师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素材积累状况,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指导。

2“积累积分制”——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持久地积累,直至养成习惯。班级实行“一日一积累”,“一周一交流”制度,较常采用的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积分榜一习作素材积分榜。积分方法:从开学第一天起,每积累一则素材加1分;如果,这则素材质量较高,如得到了认可,在班级里进行了交流,或者这则素材在自己的习作中得到了运用,就加2分。期末时,积分前五名同学,授予“最佳素材积累手”称号。这样一来,考验的是学生的毅力,竞赛的是学生们去智慧地积累素材,最终达到“积”以致“写”,达到终身积累的习惯养成目标。

如今学生们在“积累”本的陪伴下,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它已成了我们最亲密的学习伙伴、童军生活的“照相机”,是我们写作的法宝,有取之不尽的故事和灵感”……这都是孩子们发自心底的感受,孩子们更“尝到了甜头”——四年级的暑假里,90%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编制了人生的第一本刊物,自己命名刊物名称,自己采集素材、编稿、美化,“彩之遐想”、“四年级男生”、“钢琴女孩”……有三个孩子还一口气创编了一万多字的童话故事《魔蛋》。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素材积累、灵感抓写,太有趣味了,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写作是如此舒畅。”恰如一潭春水喷涌——激活了积累的写作,一发不可收,它也成为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乐事!

猜你喜欢
蜗牛交流生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蜗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