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艳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畏惧心理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地理不属于中考科目,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不重视,高中又是从地球运动知识起步较难造成的。而另一方面没有展现出地理学习的魅力所在,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只要用心把生活空间作为地理学习的超大课堂,就不难使地理学习变得愉快,带有乐趣,并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从新闻中寻找热点问题来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最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例如: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由此人题,讲到气象灾害及其防御;2004年印尼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其后余震不断,达100多次,由此讲到地震的成因及危害;2005年春天,仅一次沙尘暴给北京市带来13万吨沙土,由此联系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以及绿色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由全国各大城市环境监测周报讲到大气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2008年“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及时纳入“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课,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补充完善了课本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注意学科横向联系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学科知识横向联系紧密,教学中立足地理,兼顾综合,充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解释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为了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和兴趣,向学生提问:火箭沿着经线方向发射将会怎样偏向?黄河流经晋陕之间,哪边是悬崖,哪边是阶地?为什么?
在其他学科中,大到“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句俗语,兴许都蕴含着诸多的地理知识。因此,不失时机地借助这些突破口,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例如:诸葛亮之所以能借箭成功,完成是因为他深知天气变化,成竹在胸之故,由此可让学生知晓江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长江的概况,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导致“大河东流”,通过讨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科学性及局限性,就加深了对地球地图知识的理解。同样“谷雨前后,种花种豆”,知道了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再如,古诗词中《明月几时有》中为何会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忧虑,经分析得知是因为随海拔的升高,温度不断降低所致。同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是这个原因。
三、以“用”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如果是我们会的,那全当是一次复习或是检验,如果不会的,则应看作是一种督促和鞭策。例如,在看电视时,看到《动物世界》节目,可以追溯“世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深入学习它们的生活地区,生态习性等等。看到《异域风情》可以联系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时代背景等等,看新闻时遇到新的国家可以查阅资料来了解其位置及相关知识。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娱乐当中探寻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效果。再如,今年春季各大报刊头条刊发“今夏将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的新闻,学生对此极其关注,在这个时机下,我就此上了一节活动课,请同学们就此问题查阅资料,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来说明为什么会有一个最热的夏天。同学们都积极响应,他们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等等,最后他们做出的小论文可以说面面俱到,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层层深入,效果很好。
四、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学生容易辨认、判断、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读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先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刚开始学生也许只会阅读一些简图、示意图或是专题地图,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渐渐习惯于使用综合地图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逐渐变得得心应手。最后,学生会变得离不开地图了。
教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绘制地图先从学生有兴趣的开始,比如,绘制家庭平面图、学校平面图、示意图,再画专题地图。由简单到复杂,由笨拙到熟练,最终绘制出合乎我们要求的理想地图来。通过绘制地图,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而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地理学习的超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