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铁生
探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等探究过程.这一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提出如下四个探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策略供商榷.
策略一:教师启导探究
教师启导探究,是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的定向、选题、实施、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操作的.一是定向启导.教师对探究课题的目标、意义、方向、方法等的启导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展的指南.教师的启导要简洁明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为什么探究,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心中有数,并能在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对照目标,努力去实现.二是选题启导.启发指导学生选好探究课题是教师启导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启发指导学生从必修课内容中反映的事物特点、因果联系、前后矛盾等方面去发现问题,也可启发指导学生从现实社会生活或社会热门话题中提出问题.对学生中产生的一些奇怪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大胆地允许学生思维的扩展深化,给予他们求异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见.三是实施启导.教师对探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实施启导是教师启导的关键一环.实施启导包括对实施方案制定的启导和对实施方案执行的启导,它能指引探究性学习活动,步步深入开展,以致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并贯穿于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四是创新启导.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从活动的内容或从别人的发言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给探究的内容予以合理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大胆去设想,做到“人人都在说,只有我说得深刻”.教师启导探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发现、领悟和体会新的东西.
策略二: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个体认识的差异性,自主选题立项、自主读书找资料、自主思考组合信息、自主体验探究过程的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自主选题立项是指学生选择探究性学习课题应在教师的启导下自主进行,以免选择“死题”、“难题”、“怪题”.一般体现在以下四个原则:第一,科学性.科学、正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生命,应做到课题来自学习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第二,创造性.有新意,不是人云亦云,应力求创新.第三,普遍性.课题从实践中提出来,应对学习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有指导意义,以小见大,关心国内外形势.第四,时效性.活动课题的选择应适应现阶段的实际,或具有前瞻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变”、求“活”,把已知的和经过自主思考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自己体验和互相体验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参与的程度、学习态度、学生的体验和能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在教师的启导下进行自己体验和互相体验及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往往会起到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策略三:生生协同探究
生生协同探究,弥补了师生间直线交流的缺陷,活跃了群体的探究行为,学生个体智慧为群体协同功关作出贡献,生生协同探究能使个人单枪匹马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其主要操作要素是情感的互动感染、讨论的互相启迪、过程和结果的互相评价.情感的互相感染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推动,情感的互相感染使小组探究更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敢于探究思考,发表意见,不甘落伍.讨论的互相启迪使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辩论等能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讨论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讨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指定的,可以是同学们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学阶段,对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更重要.学生在探究情感(或思想)、口头报告、活动展示、实验操作、书面作业等的过程或结果中自我评价,互相观察,互相评价,能在短的时间内得到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及时纠正或调节.生生协同探究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他们摆脱思想的羁绊,充分展开思考、讨论、表演,共同寻找较合理、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
策略四:教师科学评价探究性学习课程
教师科学评价探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比较强调创造性素质目标.因此,教师对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是科学评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过程的程度和质量.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把学生平时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测评,看重的不在于成果与学术水平的多少与高低,而在于看学生是否按科学规律掌握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办法.二是科学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质量.如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探究活动过程的严谨性、实施方案、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完成的质量、达到的水平等.对成果的质量一般采取打分或评价的形式.学科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课程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探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生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