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阳
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黄久生的名字在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中可谓家喻户晓。可黄久生到底长什么模样,除了他本村的人之外,镇上大多数人还真说不上来。很多其他村的村民为了见黄久生一面,不断地找到镇政府,希望他们能够出面帮忙,圆他们和黄久生见上一面的愿望。
这个黄久生究竟什么人?为何值得那么多人牵肠挂肚?原来。在这个名字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感天动地的大爱故事——
朴实乡情,是他苦难童年的温馨记忆
这个被家乡父老乡亲惦念的黄久生。今年44岁,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黄久生的老家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他都会拿出3至10万元用于捐助家乡680户特困、五保老人。可他与人家非亲非故。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黄久生小名叫柱子。母亲给他起这个名,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可母亲却没有等到儿子成为顶梁柱的那一天。在1971年冬天那个最寒冷最难熬的季节里撒手人寰了。此时的黄久生年仅6岁,除了他之外,还有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从此,这个家里塌了大半边天。
无奈,黄久生的父亲便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他人抚养。此后,他常年流浪在外,走街串巷给别人补锅补盆,一个月难得回家一两天。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黄久生肩负起了拉扯妹妹、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的重担。而他和妹妹生活的艰难,乡亲们都看到了眼里,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大家共同的牵挂。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块窝头。南家一碟咸菜,北家一双布鞋。这一点一滴的关怀。都在黄久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黄久生8岁那年的秋天。家里连米都没有了。稀饭清澈见底,没有菜。兄妹俩吃的是用盐疙瘩化成的盐水。邻居李小姑过来看望他们兄妹,一见两个孩子的饭食,冲到跟前把那碗盐水抢了过去:“可怜的孩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说着。李小姑转身回家端来刚蒸好的南瓜,放在他们面前,含着泪对黄久生兄妹说:“赶快趁热吃了吧!”
吕中秀是黄久生家隔壁邻居,尽管一家7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吕中秀却对这两个没妈的孩子格外关心和照顾。黄久生12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吕大妈煞费苦心筹到了三小块儿面团,为家人做了顿饺子,别看这豆腐白菜馅的饺子,在那个岁月也是几年难得吃上一回的美味。
吕中秀一家7口,仅包720多个饺子,这些饺子本来还不够一个人吃的。可她想到可怜的柱子兄妹倆。还是留3"5个饺子送到了黄久生家里。
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虽然只有5个,但是,懂事的柱子知道,这是吕大妈一家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啊!这几个饺子,是他和妹妹平生吃到的最鲜美的食物。
让黄久生记忆深刻的不仅仅是吕大妈送来的热乎乎的饺子。他13岁那年的冬天,天气异常的冷,黄久生来到吕大妈家烤火取暖。大家一边烤火一边说着话。细心的吕大妈发现柱子似乎有些不对劲儿,她留心观察了一下,发现黄久生老是保持着一个姿势,右脚总是藏在左小腿的后面。
柱子,你的脚怎么了?在吕大妈的一再追问下,黄久生才把右脚伸了出来。吕中秀赫然看到黄久生右脚鞋子上有个大窟窿,懂事的柱子不愿让大妈看到心疼,才把右脚藏了起来。
吕中秀清楚,这是柱子唯一的一双棉鞋,看着他冻得发紫的脚趾,她心里一阵酸楚。立即给柱子补好了鞋。接下来的几天。吕大妈熬夜赶制。又为他做了一双新棉鞋。此后,每到过年。柱子兄妹俩都能收到吕大妈为他们做的新鞋。
像吕大妈一样关心、疼爱柱子兄妹俩的街坊邻居还有很多。黄久生13岁那年的春节,村子里其他的乡亲都陆续来到他家里,有的送来几个鸡蛋,有的送来一条棉裤,有的送来一双鞋和一顶帽子,有的送来一盆煮好的面条……
在邻里乡亲的关心照顾下,黄久生慢慢地长大了。为了回报乡亲们。他时常帮着大妈大婶们捡捡柴、挑挑水,这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把乡亲们朴实的爱都记在了心里。18岁那年,柱子终于做出了决定,走出大山,到外边闯荡,他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怀揣梦想,苦命娃打工闯出新天地
1982年高中毕业以后,黄久生就到附近的一个砖厂干活。他不惜体力地拼命干活,手上磨出了血泡。膝盖磕破了皮,这些对素能吃苦的黄久生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可吝啬的老板就连缺盐少油的饭菜也不让工人填饱肚子。至于收入更是微乎其微。黄久生一心想多挣些钱来报答有恩于他的父老乡亲,仅在砖厂出卖体力是挣不到钱的,他一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迷茫。
1983年春节,同村的李四方和出外打工的几个人回乡过年,每个人都穿着气派的中山装。这让黄久生羡慕不已。得知黄久生在砖厂的实际情况后。李四方告诉他:“在家里能有啥出息,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外面的世界很大。挣钱的路子也宽,比窝在山里出息多了,”
李四方的话让黄久生看到了希望。春节刚过,他便与几个老乡一道。踌躇满志地走出大山,登上了去省城打工的汽车。
初到郑州,看到令人炫目的繁华都市,黄久生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个样子再回去!黄久生找到老乡,在其帮助下买了辆旧自行车,卖起了大米。“卖大米啊!”伴随着声声吆喝,黄久生跑遍了郑州的大街小巷,腿跑疼了,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可他都不在乎,他牢牢记住了李四方嘱咐他的话: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
1983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被介绍到郑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那年他刚好18岁,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刚到工地,没技术的他只能从搬砖提灰开始。一年后,黄久生经熟人介绍到中建七局一公司干活,在这里。他的人生开始了根本性的转折。
黄久生起初干的依旧是搬砖提灰的活儿。他干活眼明手快。从不偷懒。而且善于动脑子。搬砖提灰的工作看上去虽然简单枯燥。黄久生却干得很有技巧,他不仅速度跟得快。总是随着师傅砌墙的进度,把砖、灰放在师傅旁边,还不忘观察每个师傅的习惯,总是放在他们最顺手的地方。师傅砌墙的位置不断变化,黄久生手里的砖灰也跟着进度向前挪动。而其他小工并不注意这些。搬来的砖灰随便往地上一堆,自己怎么省劲怎么来。
黄久生跟师傅们配合很默契。当然,他也不满足只当个一天才一块多钱的小工,他要学更多的建筑技术,将来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闲暇时,黄久生主动帮师傅洗衣服、打饭,为的是能向师傅学些技术。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踏实肯干、勤学好问的小伙子,只要是他问到的,师傅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除了白天向师傅们请教。黄久生还趁晚上大家都休息的时间,偷偷跑到工地上练习。他省吃俭用买了好多建筑方面的书籍。每次下班回到工棚,他总是一个人不停地在那里学习着、研究着……
就这样。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黄久生一一尝试着。熟练着。有一次夜里工地停电,黄久生点蜡看书。由于疲劳过度。他迷迷糊糊睡着了。蜡烛燃尽后烧着了下面的胶合板。火苗轰的一声蹿起,他惊醒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被烧焦了。可这些,黄久生都没
觉得苦。
黄久生的上进使他从农民工队伍中脱颖而出。随着他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建筑知识的了解,他的工作岗位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职位也一步步得到提升,从小杂工到班长、工长、队长……
1986年春节前夕。离乡3年的黄久生。已是带领40多人的施工队长。他决定回家看看,探望他日夜思念的父老乡亲。春节将至,他雇了一辆拖拉机,车上载满了礼品,也载满了对乡亲们的深情厚意。当拖拉机驶进村里的时候,整个村子炸开了锅:“久生回来了,他打拼出样儿了!”
领到黄久生带回的糖果、点心、肉等年货,乡亲们激动不已。黄久生此时也感到高兴和欣慰。可当他看到家乡低矮的房屋,破旧的道路。乡亲们依旧窘迫的生活。有的甚至连年货都没钱置办时,黄久生的喜悦感顿时消减,心情也愈加沉重。
经过深思熟虑后,黄久生决定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带到外面去闯闯,他的号召一呼百应。就这样。春节过后他从家乡带出了40多名劳务人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黄久生苦心经营着自己的队伍,认真铸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因为讲诚信、重管理。黄久生带领的队伍迅速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这支建筑队伍不但干活质量好,价格也非常合理,从不赚昧心钱,渐渐被业界公认为技术过硬的精品团队,不但赢得了同行和中建七局领导的肯定。还博得了“河南建筑业铁鸟”的雅称,他参与建设的工程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荣获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反哺情深,他甘作家鄉680个老人的儿子
1995年,多年没有回家的黄久生。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这次的回乡使他有了新的发现:村里那么多的孤寡老人无人照料,过年也买不起米、面、油、肉。甚至连件像样的御寒衣物都没有。想到自己缺衣少食的童年。他的心像刀割一样。为此,黄久生专门到镇民政所调查了一下。发现全镇有680多户需要救助和照顾的特困户和五保老人。这些老人的困境始终揪扯着黄久生的心。他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1996年春节还没到。黄久生就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双柳树镇党委书记胡国平手里,委托他为镇里680多户孤寡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此后每逢年节。黄久生都会拿出几万元钱帮助镇里的那些孤寡老人,而且随着自己收入的增加,捐助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起初,黄久生每次都叮嘱镇领导不要透露这是他捐赠的。后来,镇党委书记还是“出卖”了他,悄悄地在每一个礼品盒中装入一张卡片,上面写上“黄久生捐助”等字样。这时。老人们才知道了虽尚未谋面。却一直像亲人般照顾他们的黄久生。他们恳求政府帮忙找到这个叫黄久生的人,只为了当面向他说一声“谢谢”。13年来,黄久生共捐助了100多万元钱来资助680名孤寡老人,而他收入最高的时候每年也不到2077元。
李光群是黄久生主动救助的一位老人。20年前,他在麦场打麦时不慎被机器绞掉半条胳膊,妻子撇下他和两个还在吃奶的孩子,一去再也没有回来。那时候。李光群一个残疾人要养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黄久生知道后主动找到了李光群,见面后第一句话就说:“李大伯,您放心,您的孩子我帮您养!”从此。李光群每月都会收到黄久生寄来的200元钱。虽然钱不是很多。却帮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直到现在。黄久生一直还在资助李光群的两个孩子上学。
罗永绵老人今年77岁,是双柳树镇的特困户,全家每年就靠几百斤稻子和编编箩筐卖些钱维持生计。老人根本不认识黄久生,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但是,让老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十多年来,他不但每年都能提前收到黄久生为他准备的年货,每年他还会另外收到黄久生寄来给他看病用的200元钱。
13年来一直接受黄久生的资助却从未见过黄久生的老人还有很多。2008年中秋节。黄久生从郑州买了月饼和棉衣。专程来到双柳树镇敬老院,去看望那些一直盼望着能见他一面的孤寡老人们。车子一到敬老院门口。老人们一听黄久生来了。纷纷拥了上来,拉着黄久生的手,知心的话儿说也说不完。他们都把黄久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那种纯朴的感情让黄久生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孤寡老人。已成了他最大的牵挂。
现在,双柳树镇上的680户特困人家每年都会感受到黄久生的关爱,他们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而黄久生也被推选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并被网友评为“2008年网络媒体感动中国人物”。
采访中。记者无意间看到了黄久生使用的手机。那是一款过时很久,破得掉了漆的手机。记者感慨地问他:“你为什么投入这么多钱来回报社会。却对自己这么苛刻呢?”黄久生笑笑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很快乐、很幸福。小时候历经的苦难,让我懂得了人活着的艰辛:而小时候乡亲们对我的帮助。也让我在有能力后愿意帮助更多不幸的人们。我想。受到帮助的人如果将来有了能力也一定愿意去帮助别人,从而把爱心传递给更多人的。”
是的。黄久生那颗感恩的心。还有他那不灭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来自人类灵魂深处高贵的温暖和力量。
(责编: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