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飞
摘要:感恩是一个人对他人、社会与自然所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修养。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感恩的价值,探讨了感恩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感恩;价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046-3
“感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感恩,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学生汉语详解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它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这里的恩惠与感恩指的都不是那种出于某种功利目的或有损于他人与社会的恩惠与感恩,而是伦理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对受恩者与施恩者都能产生积极意义的恩惠与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很多感恩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当下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人们的功利化思想日益严重,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越来越麻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令人失望、使人心酸、遭人唾弃的事件: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修改入学通知书上的学费;为资助贫困学生而身负重债的丛飞在身患绝症住院深圳时却不见一个他曾经资助过的在深圳工作的学生来看他;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居然说出“哪怕是自己的母亲都不会去救的”这样令人发指的话语,等等,这样的事件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可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他人与社会而独立存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其他亲人朋友的关怀帮助之恩,领导的栽培之恩,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之恩……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应感恩!感恩,它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素养,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它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时代呼唤的主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感恩的价值,探讨了感恩的培养策略。
一、感恩的价值
1感恩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而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而情绪的调节是与认知相关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提出了情绪调节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ABC的过程。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通常人们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认为,A只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我们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认识方式,即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对情绪的调节。心怀感恩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知道自己身处他人、社会和自然所给予的恩惠之中,并对这一切充满感恩。所以,当他们遇到情绪困扰时,他们想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好处与恩惠,而不是去抱怨或指责,从而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而表现出乐观、开朗、热情、大度、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这种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相反,不知感恩的人却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遇到不如自己意愿的事时,就会表现出悲观、愤慨、不满的消极情绪,而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是有损于身心健康的。
2感恩是促进个体成才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者所持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或者说一个人的成就,主要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感恩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与心理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对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伟大的成功学者安东尼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为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心怀感恩的人,会为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而去好好学习;会因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恩而努力读书;会因领导的栽培器重之恩而认真工作;会因祖国的培育之恩而爱岗敬业。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答亲人、朋友与祖国对自己的养育、栽培之恩,而他们的刻苦学习与努力工作恰好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与成才。
3感恩能促进个人责任心、羞耻心的形成
具有感恩品质的人爱憎分明,权责清楚,荣耻清晰。他们明白在享受恩惠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责任,而在自己没有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就会感到羞愧与不安。他对父母的养育充满感恩,就知道孝顺、赡养父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会受到谴责,遭人唾弃;对老师的谆谆教诲充满感恩,他就会把尊敬老师、好好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去履行,在没有做好时就会产生愧疚之情;对社会与祖国对自己的培养充满感恩,就会在学有所成之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以服务祖国为荣、背叛祖国为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感恩意识一旦形成,对于责任心与羞耻心的形成便是最有力的内驱力。
4感恩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人是社会的人,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个良好的纽带。如果人人都知恩、懂恩、感恩的话,那么当别人帮了我们,给了我们恩惠,我们就会感谢别人;同样,当我们帮了别人,给了别人好处时,别人也会感谢我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人帮我,我帮人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如果有人不懂感恩,在别人为自己付出后不知回报,甚至恩将仇报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维持和谐。“当一个人由于爱或由于荣誉的希望而给予他人恩惠时,如果他看到他的恩惠得到忘恩负义的报答,他将感到痛苦。”做了好事救了人,不但得不到好报(哪怕是一句“谢谢”),还因此而倒栽一身赃的话,就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变得冷漠、自私与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和“见死不救”的麻木便是明证。
5感恩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去构建。而作为一个和谐的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他人所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话,他也就能做到诚信友爱,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组成一个和
睦的家庭,而和睦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与基本单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大自然充满感恩的话,就会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社会抱有一颗感恩的心的话,为官的也就不会为满足一己私欲而去做有损他人、社会与国家利益的事,老百姓也会安分守纪,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整个社会也就是一个安定、团结、有序、民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二、感恩的培养策略
1注重情感投入策略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所以,我们要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好的成效,靠简单的说教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麦肯依说:“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一切日后的行为。”彼得森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在儿童早期,父母的忽视和虐待对子女的心理有明显不良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家认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者往往由于缺乏爱感和内疚感,导致不关心他人,没有责任感,无法与人交往,无法实现社会化过程,而成为道德上贫乏、淡漠甚至冷酷的人。”所以,父母平时要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关心体贴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给他们爱与安全的感觉,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只有自身具有健康、积极的情感,才容易认可他人对自己的恩惠并希望给予回报,并同时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自觉主动地做出施恩的行为。
2榜样示范策略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指出,人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学习的。他认为,个体的任何特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地向他人学习获得的,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模仿。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其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他们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具有服从性和情境性特点。所以,这时他们内化、认同的是父母、老师等成人的价值、态度与观念,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刻上深深的烙印,并成为他们以后判断是非的参照物。因此,父母作为孩子最先交往接触、观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孩子有没有感恩意识,关键在父母有没有起着正面的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有孝心、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时,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样,起好示范作用。要敬老爱幼,关爱他人,乐于施善;要有知恩报恩之言行。如果父母自己都不会待人接物,对别人给予的恩惠不知道报恩,连句“谢谢”都不说,做子女的耳濡目染这一切又怎么能懂感恩?这种由于父母的榜样作用而导致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事情古往今来举不胜举。
同样,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勒温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不同风格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行为表现。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做好育人的工作,让学生从自己的言行中学会知恩、报恩与施恩,做到“受恩不忘,施恩勿念”。
3知行结合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皮亚杰也说,活动能促进道德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只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多少感恩的理论,还必须把这种理论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他们讲述感恩的理论,然后通过考试了解他们知道了多少理论的话,这种教育只是一种死教育,对于生活层面的感恩体验将是鞭长莫及的。“情感经验的核心是自我感受”。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体验了,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所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感恩教育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在行动中体验感恩的具体内容。父母可以在家里利用双休日或假期与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体验持家的不容易。家庭的困难也要与孩子一起体验。要知道这对孩子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小儿长,常带几分饥和寒。”这里的“长”,指的就是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对“饥和寒”等艰苦生活的体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穷人的孩子先当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电视里经常报道,城里的孩子到条件很艰苦的农村去体验生活,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方法。这种亲身体验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比说教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一些人体会不到关心、照顾人的辛苦,自然很难对曾经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他们只有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才会对父母的养育心怀感恩,才会有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老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关感恩的实践活动,如布置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衣服做家务并回校谈感受;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给父母打问候电话;组织学生了解父母的实际收入,并算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账,等等。让感恩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去,他们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才能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4及时强化策略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在有机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行为在以后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如果没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当儿童表现出感恩言行时,我们要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使他的这种行为得到强化,以增加以后出现的频率。当这种感恩言行不断得到强化并不断出现时,便会逐步形成为习惯。而一旦变成了习惯,它就无需任何外在的监督与约束了。以后无论他面对何种道德情境,他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现出符合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行为。而这也为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感恩意识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符合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所以,我们不能凭借某人做了一次报恩或施恩的事,我们就说他是一个有感恩意识的人。只有当他的感恩行动变成了习惯,感恩意识成了其内在的稳定的品质时,我们才能说他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宋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许隽鹏,学生汉语详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彭聘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专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朱小曼,情感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I]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3][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魏中军,孙安迹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4]刘河,咱们的感恩教育有点晚[N],东方今报,2005,10-16
[15]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