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提出我国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竞争力 对策 SA8000认证
现阶段,世界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经济总量迅猛增长,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一些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忽视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凸显出企业社会责任(CSR)危机,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警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企业、目标消费者利益、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企业目标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我国企业不断地参与全球竞争。近期,发达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已经通过跨国公司的商品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影响到了许多国内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有利于增强顾客忠诚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逐步从产品转向客户或消费者,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数量取胜、质量取胜、品牌取胜从而发展到了客户满意取胜。现在的顾客社会意识逐步加强,他们不单注重手头是否有一件合意的商品,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接受一件由破坏社会环境、雇佣童工所制造出来的商品已变得不可思议。如2005年3月27日, 在北京、兰州、南宁、合肥、成都和哈尔滨六省城市展开的“拒购金光集团APP纸品,携手保护云南森林”超市行动就是典型例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获取SA8000认证,可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运作是道德的,而顾客也将会更愿意考虑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二)有利于发展同国外跨国公司间的业务
在发展同国外跨国公司业务方面,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对那些工作条件恶劣、环保意识薄弱、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即使合作成本较低,跨国公司也会弃之不顾。广东一家企业因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国外客户停止订单2个月,企业被勒令整顿。这些教训给予我国企业深深的启示。
(三)有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优秀的人才,往往在工作去向上选择慎重,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薪水、职位、发展机会等,更关心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光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自然也随之提高。对于那些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来说,它们更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當然也更容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海尔对消费者的“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对员工的“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给每个海尔人和向往进入海尔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有利于提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独特的竞争资源(核心竞争力),如创新性、安全性和商业道德等。企业日渐将社会责任看作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作为国际社会责任准则的SA8000认证,无疑将成为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经过SA8000认证的产品具有更严格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道义标准,其产品更具人性化与道义化的特点。
(五)有利于改善监管环境
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无疑受到政府机构的信赖,也常常能被国家或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自由。在我国,那些诚实经营、遵章守纪的企业往往也能得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或者能授予一些荣誉(例如,政府向那些符合生产和质量标准的产品给予环境标志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出口免验产品等称号)。在美国,国家和州级环境监管部门都有正式的规划,对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健康和安全影响的企业给予认可和奖励。这些企业面临的检查和程序性工作都会减少,在向政府提出申请时甚至能获得一些优惠。美国联邦判决指导方针规定,如果企业能证明它将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且实行了有效的道德规范计划的话,针对该企业的处罚和罚款就会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这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相对宽松的监管力度和政策使企业能得到更好的经营环境,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越来越多企业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因而才赢得了社会及公众的认同,保持了企业经久不衰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式介入经济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也逐步开展起来。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尽快采取措施,增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促进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认知和重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SA8000认证作为全球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对我国企业产生极大影响。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责任也是工具,它决不仅是一道门槛,而且也是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门票。它关注的问题正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必须关注并且正在努力改善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进而提高全社会对其的认知。
(二)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
企业只有在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明晰企业产权,实行政企分离,明确企业与政府的职责,实施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为企业减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战略性改组,积极支持和发展一批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应积极地看待和重视SA8000标准认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引导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改变我国企业“劳工标准低、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的不良国际形象。其次,加强劳动者培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强调企业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最大的是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涉及电子、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将是我国比较优势所在。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出口企业遭受较大经济损失。据商务部外贸司统计,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2002年起我国连续6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2007年欧盟发布针对我国产品的非食品类预警危险通报700项,占该项通报总数的52%,位居首位。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将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劳工贸易壁垒”的又一借口。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来自企业社会责任和反倾销、技术性壁垒多重压力。面对这种变化的形势,国内出口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自律约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员工职业健康和权益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从根本上改变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主要分散在企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要使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政府方面,要通过国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权力的形式,建立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并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手段,监督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纠正并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社会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和消费者协会、工会等社会群体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从而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赢得员工、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的认同,已成为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提倡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增强顾客忠诚度、发展同国外跨国公司业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改善監管环境和提升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受益的是企业自身。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增强CSR,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长期持续稳健发展,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关注CSR,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建设以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避免企业之间的低级恶性竞争,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立法,发挥媒体、消协、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Mihai Kork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Romania:From Theory to Practice[J]. 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5(12)
2.蒋冬梅.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我国产品质量立法探讨[J].商业时代,2008(33)
3.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
4.杨继瑞.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我国企业的自觉需要[J].经济管理,2004(18)
作者简介:
李文彪(1977-),男,江西省南昌人,南昌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