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鹏
摘要内部审计风险事项的出现,将给企业造成损失,严重的将造成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如果对内部审计实施科学管理,可以规避或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被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
2企业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
很多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一般已发展成为跨地区、跨所有制、多产品的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的集团企业群体。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扩展了内部审计对象的领域范围。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情况,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决策者参考。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3内部审计资源有限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另一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人员出身,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难以全面履行其“监督”职能。从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来看,应付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较为勉强,要把内部审计的触角拓宽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上,仅凭财务专业知识和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加减”来分析和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是难以服众的,其权威性必然会受到挑战。
4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
抽样审计特别强调审计程序和步骤,但据此得出的审计结论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误差。内部审计人员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是审计人员将掌握的规律总结后,测算出被审计事项的合理预期值,再与被审事项的实际值进行比较,以评估差异的合理性。同时,内部审计在取得外部证据方面能力较弱,而外部审计因其取得审计证据的能力强,从而“问题”被揭露出来,给内部审计机构造成被动。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后的影响
1审计深度不够,易出现审计“死角”。由于人力资源缺乏,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导致审计监督覆盖面小,审计深度不够,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2内部审计无法规避企业全面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如: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的腐败事件等其他多方面的风险,所以尽管审计工作开展规范,审计人员尽职负责,相应的审计结论客观恰当,但仍不能使企业规避全部的风险。
3审计意见的偏误。由于审计方法强调成本效益和审计风险均衡,因而舍弃一些对审计意见影响不大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可能使审计意见偏误。
4没有相关的制度详细规定对提供了虚假的资料的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审计承诺制度实际上是形同虚设,无法起到保护审计人员的作用。
5企业部分重要资本运作项目运行时间相对较长,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变动及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多,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比较困难。
三、内部审计风险解决方案
1提升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层次
温家宝总理在审计署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审计工作要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发挥好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为此,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以高层次精细化的内部审计服务于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建议层次和质量。特别是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根源上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真正使审计成果服务于企业的科学发展。
2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队伍建设
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工作。应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还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机制,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加强人员业务培训,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企业按照内部审计工作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工作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各职能机构分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开展: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
4国有企业应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重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做到财务审计、绩效评价和责任评估相结合,科学评判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5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从全局的角度控制
鉴于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传递”特性,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给整个企业带来重大风险。所以应把风险思维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要求企业各级管理层要深刻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风险的含义,把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决策前提。
6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手段。
7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企业领导层应对内部审计形成正确认识,把审计工作理解为一种“文化”,如果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审计机构的设置也会基本上处于低于其他部门的位置上,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所以应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企业内部各职能机构才能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应使企业能理解到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且不只是为了监督而简单的查帐,除了“制约”还有“促进”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风险远景规划
1树立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理念
审计除了要秉承传统的“监督”外,通过“管理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每一个企业只有良性、快速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因此,我们每个企业都应形成自觉自愿接受审计(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的良好风气。
2内部审计原则及重点
以“服务内向性”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方针,以经营管理审计为主要内容,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要方式,促进企业有效地控制、改进经营管理、规避风险、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