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关键词:壮族;客家;族群互动
作者: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46-007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地带,夹于湘粤之间,交通便利,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先秦时期贺州即有古道越萌渚岭而达楚境,是广西较早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区之一,是中原汉人南下进入岭南的通道之一,也是客家人人桂的一条主要通道。贺州是一个多族群聚居区,也是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贺州有汉、壮、瑶等民族,其中汉族可按语言分为客家人、本地人、铺门人、九都人、广府人等,不同的族群各有自己的特点。据2000年人口普查,贺州市总人口850023人,其中壮族40532人,占总人口的4.8%。壮族主要分布在南乡镇和沙田、鹅塘、大宁等乡镇。据钟铿先生调查统计,贺州客家人口约32万,占总人口的37.6%。除铺门镇外,贺州各乡镇均有客家人分布,其中以沙田、莲塘、公会、桂岭、黄田等镇尤为集中。贺州是一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客家人口是壮族人口的7倍多。在贺州,除了南乡镇的壮族相对集中之外,其他乡镇的壮族都比较分散,大多与客家杂居在一起,壮族与客家共同居住在一个村落的情况也较为普遍。本文所考察的大盘村即是一个壮族与客家杂居的村子。
一、大盘村的族群结构
大盘村隶属于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村委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大盘村分为大盘和三圳两个自然村,大盘又可以分为上寨和下寨,三圳可分为上三圳和下三圳。据2006年统计,全村户数为703户,人口为3545人,其中汉族2981人,占总人口的84%;壮族520人,占总人口14.7%;瑶族44人,占总人口1.2%。
大盘村是一个壮族与客家杂居的村子,汉族都是客家人,其中以客家人占多数,壮族占少数。还有少数瑶族人口。大盘和三圳两个自然村都有壮族和客家分布,他们杂居在一起,在分布上没有明显的界限。大盘村的瑶族是嫁入本村的瑶族妇女及其子女,嫁入大盘村的瑶族妇女现在有10多人,有嫁给壮族的,也有嫁给客家的,她们的子女虽然是瑶族,其实并不具备瑶族的特征,他们既不会讲瑶话,也不具有瑶族的民族认同感。因此,除了嫁入本村的瑶族妇女外,其他瑶族人口可以认为是壮族人或客家人。
大盘村的壮族与客家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其中壮族姓氏有陆、莫、覃、吴、黄、王等,客家姓氏有陈、袁、刘、钟、叶、黄、谢、张、古、邹、彭、邓等。关于大盘村的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当地的壮族老人说,原来居住在大盘村的是瑶人,壮族人迁到这里之后就把瑶人赶到山里去了,后来客家人才陆续迁来。这虽然是传说,但是基本与事实相符。
大盘村的壮族是明代迁来的,是明王朝为了防范和镇压瑶族人民的反抗而调入耕守的俍兵的后裔。据《贺州市志》记载:“贺县壮族的祖先来自桂西的河池、宜山、南丹一带,是明朝统治者推行‘以夷制夷政策而征调到贺县‘平乱和‘屯田守险的俍兵及其亲属,始于明洪武年问,以明成化至嘉靖年间居多。”在大藤峡瑶族人民起义后,贺州一带的瑶民纷纷起来响应,为了镇压瑶族人民起义,明王朝派出大量俍兵到贺州,在起义平息之后,这些兵士即留在当地进行屯守。明代曾在桂东一带设立了大量的土巡检,其中就有沙田寨。如今在沙田镇的桂山、大盘、桥头、逸石、松木、狮中、宝马等村均有壮族分布,这些地方都是瑶族聚居的地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壮族的分布情况说明当时的屯兵确实是为了防范瑶族人民反抗的。根据大盘村陆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因兵燹而迁到大盘村。据一位70多岁的覃氏老人介绍,覃氏迁到贺州到他已是第19代,据说当初是为了打蛮人而迁来的。再加上“壮族迁来后就把瑶族赶到山里去”的传说,说明大盘村的壮族当初确实是为了镇压瑶族人民起义而迁到此地的。
王姓是讲怀集话的壮族,他们认为自己与当地其他姓氏的壮族是不同的。王氏的祖先当年是从广东迁来的,他们之前还组织人去过广东认祖。其他姓氏的壮族人也不认同王姓是壮族。除了语言之外,王姓与壮族其他姓氏在风俗习惯方面也有区别。大盘村的王姓人口不多,只有20多户,130多人,其中包括嫁到王家的妇女,如果除去这些妇女,则不到100人。当年划分民族成分的时候把他们划为壮族,因为国家有民族优惠政策,因此他们也乐于填报壮族。
大盘村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是清代迁入的,各姓氏迁入的时间都差不多,一般只是相差一两代人。据大盘村三圳陈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从广东揭阳迁到贺州市沙田镇大盘村三圳,现在已传8代人,按照25年为一代计算,陈氏迁至三圳有大约200年的历史。据袁氏族谱载,袁氏祖先从广东龙川迁至大盘村,现已传9代人。据黄氏族谱载,黄氏祖先从广东先迁公会,再迁到古仑,然后迁到大盘,迁到大盘村已有7代人,100多年的历史。
二、壮族与客家的互动与交融
(一)语言互动
语言是族群边界标识中最常见的个人认同的象征符号。美国社会学家戈登认为,族群问最明显的文化差异通常表现在语言方面,如果两个族群在语言上互不相通,无法进行思想交流,那么这两个族群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显然会比较少,偶有交流也容易因彼此语言隔阂造成误解。如果两个族群在语言上没有障碍,那么,他们的交流则会比较顺畅,也较少会因为语言隔阂而造成误解。语言也是大盘村的壮族与客家人之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异。虽然壮族与客家各自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他们在交流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
大盘村壮族所说的语言有两种,陆、莫、覃、吴、黄姓说的是壮语北部方言,王姓说的是怀集话。大盘村不同姓氏的客家人分别从广东的不同地方迁来,因此他们虽然都是说客家话,但是有一些差异。大盘村的客家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乐客家话,一种是河婆客家话。长乐客家话与河婆客家话区别不大,只是有一些字词的说法或者声韵有细微差别,两者完全可以互通。当地人把长乐客家话称为客家声,河婆客家话称为河婆声。其中居住在大盘的大多讲客家声,居住在三圳的大多讲河婆声。
在一个多族群社会,当各族群具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时,双语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大盘村的双语现象也极为普遍。当地的通用语言以客家话为主,除了客家人内部使用客家话外,壮族与客家人之间的通话基本上是用客家话,讲壮话的壮族与讲怀集话的壮族之间也是用客家话交流,只有讲壮话的壮族内部用壮话交流。当地的壮族人包括老人小孩都会说客家话,嫁到本村的瑶族或者讲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