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台湾语言生态

2009-09-09 05:42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

陈 颖

摘要:国民党独尊国语的极端政策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解严后有所缓和,由台湾“族群政治”矛盾引发的族群冲突开始不断对台湾语言生态形成强大渗透,进而深刻影响台湾当今社会的语言状况。语言冲突在当前的台湾尤为突出,而这主要源于语言、政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的生态呈现的是人与文化、外部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从政治人类学角度切入,对台湾语言现象的研究会获得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生态;族群政治;本土化;语言权

作者:陈颖,南京大学文学院08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085-006

语言的优势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分别是文化、人口、经济与政治。今日的台湾,与语言优势关系最密切的是政治势力。回顾战后至19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出现的“省籍”矛盾,除了“二二八”事件的关键影响外,语言的隔阂、刚性的语文策略,使得语言一直成为台湾统治者借以垄断政治话语权并用来作为操控人群的工具,而不同族群母语在公共领域的使用的被压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了省籍之间的矛盾冲突。解严及开放党禁到现在,台湾进入了民主化进程,然而,语言问题却再一次被高度政治化。因此,保障语言使用的公平权力与取得母语传承与存续的正当性,就成为台湾族群问题的焦点所在。

一、族群化和政治化:台湾当前语言生态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居住的地区,全岛人口共计22,901,897(2007),其中74%左右为讲闽南话的福佬人,以普通话为主的外省人占13%,客家人占11%,而原住民则不到总人口的2%。台湾的原住民是从南洋移民过来的,由统称为高山族的许多小民族构成;被称为台湾“本省人”多为福建和广东移民的后裔,包括闽南人(福佬人)和客家人两个民系;而大部分居住在北台湾,尤其是台北的“外省人”群体,则是由1949年国民党退台带去的几百万大陆人的后裔构成的。在1949年之前,“闽客矛盾”和“原汉矛盾”是台湾岛内重要的族群冲突。1946~1950年间,由于台湾光复以及国民党据台,不仅使台湾出现自明清以后又一个人口高峰,同时也使台湾岛内的族群冲突类型转变为“本土人”与“大陆人”之间的“省籍矛盾”,而60年代中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独尊国语,打压母语”的一元化语言政策以及80年代以来台湾民间爆发的多起社会运动,又进一步挑起了台湾岛内延宕至今的“省籍矛盾”,并进而成为政治解严和开放党禁以来台湾语言生态极度族群化、政治化的滥觞。

按照民族学、人类学的定义,“族群”指的是“具有‘文化丛或民族特质的社会群体”、是“国家内部一群群不同的共同体,他们的成员除了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血缘、语言、宗教、文化或共同的历史经验,同时在主观上具有祸福与共的集体认同”。按照这个定义,台湾应只有汉民族和原住民两大族群。然而,台湾社会的“四大族群”并不是按照传统民族学的“原生”意义来下定义的,一般认为,当代台湾社会使用四大语言,即大陆官话及方言、闽南话、客家话和原住民语言,每一种语言相应地有一个使用的群体,因而相应地便存在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这四大民系。这种分类法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建构性色彩,体现在对政治权力结构和为争夺政治资源而对族群符号进行操纵的过程中。早已流传开来并为大众和专家所认可,并且成为当代台湾社会语言的标识。

而在当下的台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规划,国民政府当年的国语政策已取得很大成效,全地区基本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台湾的学校教育、正式场合中都使用国语,国语已成为各族群的共同语以及多语社会中的“高阶语言”。但民众日常沟通仍以方言为主要交际语,福建移民平时多操闽南话(台语),客家人操客家话。包括闽南语、客家语、南岛语在内的所有台湾传统语言都受到很大的生存威胁,其影响因族群而异。闽南语因为历来人口众多,族群意识较强,近年来其使用功能又有增强的趋势,电视台中闽南话节目的时间大为增加。闽南话甚至进入政治领域用于立法院和竞选发言,并且步粤语的后尘,有文字化的倾向;而客家人虽然人数位于台湾第二,但长期为自身在政经方面的地位苦恼,因而语言认同较低,其族群语近年来逐渐退出了公众场合,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原住民中,居住在城市里已被高度同化了的高山族,已基本上丧失了自己的母语,使用和汉人几乎一样的语言;另有居住在山地、未被同化的高山族,虽然还使用保留着自己民族特色的语言,但由于使用人口少,加上未受到有效的保护,正面临消失,亟待拯救。

综观当前的台湾社会,每个族群的语言消长虽然与其在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不无密切关系,但造成当今语言生态环境最重要因素则在于族群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政治资源的不平衡随即导致一系列的政治冲突。于是,孕育已久的语言冲突也逐渐成熟,而后伴随着民进党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本土化”语言政策而浮出水面。

二、族群政治与语言政治的策略互动:台湾民间语言运动的发展历程

所谓“族群政治”,是指台湾当政者只从个别族群利益,而不是根据全台湾“总体利益”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的施政理念,它致使台湾无法形成共同的政策取向。眼下的台湾,无论是当政者或民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或卷进“族群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族群政治的影响下,岛内爆发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其中就包括弱势群体对语言权的诉求,具体则表现为各族群操作文化规则,即通过构建族群身份和母语认同等方式。

在政治学中,以前的观点普遍认为,权力是属于国家的,处在社会下层的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消极顺从,要么暴力反抗。斯考特(J.Scott)、斯卡尔尼克(P.Skalnik)、彼得森(G.Petersen)等政治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虽然国家拥有垄断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但弱势的下层群体也可以采取某些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抵抗。斯考特把这种非暴力的抵抗称作“弱者的武,器”。在现代国家社会,文化象征能成为一些小规模的弱势政治团体在争取权力过程中的“武器”,这些文化象征能为他们带来政治权益抑或凝聚力的增强,从而有利于其种族的生存和维系。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政治权力。随着不同的政治情势,语言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并常常与其他象征共同完成“弱者的武器”这一职责,最常见的有民族的历史记忆。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族群历史事件的记载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大象征”。在很多族群特征已渐趋同的条件下,相对来说能成为区分不同族群的标志和依据。因此,语言和族群的这种相互联系,使得两者能通过认同这一纽带,共同表达作为弱势群体的政治愿望。

在今天这个世界,各个角落的族群、部落、民族与文化为了争夺权力,都在极力为自己寻找自我认同和相互关系的新模式,在此一过程中,语言变成最方便的政治、社会或族群标志,但也掩盖了许多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俨然成为矛盾的症结,高高距于其他因素之上,造成无数的对立和杀

猜你喜欢
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慕课及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教育本土化融合对策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幽默的灰色化呈现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